(历史同人)穿越之汉武娇主(840)
霍去病公事公办地告诉前来拜访的东安息大贵族和官员们。
贵族们闻言,以为大将军不敢擅自答应五十万金币的退兵价码,决定回去后先准备五十万金币,等汉女皇的诏书抵达大宛再以送酬劳金币为由来此打探汉女皇和汉军的态度。
……
东安息地区的大贵族和官员们离开后,刘凤立刻探头发问:“父亲,东安息的贵族倘若真给我们送来五十万金币,我们是收还是不收?”
“五十万金币是东安息百姓感谢汉帝国帮助他们赶走詹师庐的报酬,大将军为什么不能收?”
刘故希望分得五十万金币中的一部分,因此积极说服霍去病收东安息贵族的“酬劳”。
刘鹏想了一下,觉得这件事应该从长计议,而且——
“听说詹师庐离开时纵容匈奴军队抢劫东安息皇宫和周围城市三天,不仅把东安息百姓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还有数万青壮幼年被当成奴隶掳去了北方。收东安息贵族承诺的五十万金币,一定会……会让本就生活困苦的东安息百姓陷入更深的灾难……”
“可即便没有五十万金币的承诺,东安息的贵族们也会变着法子盘剥他们。”
刘凤认真地看着兄长:“还不如就由大汉收下这五十万金币,然后用五十万金币为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
“例如什么?”
刘故兴致盎然地问道。
他对汉女皇的两个儿子都充满兴趣。
刘凤回答道:“父亲和大哥不许我上前线,所以我这段时间只能四处乱走,结果发现汉军的屯田已经全部用上了孝武皇帝晚年推行的直辕犁、耧车,部分军士甚至能熟练使用母皇登基后集合多位墨家大师制作而成的曲辕犁,但投军的安息人却大多入伍后才见到犁车和耧车,跟随汉军屯田时不论是驱赶耕牛还是使用农具,动作都异常笨拙。”
“二弟的意思是,收下安息贵族的五十万金币,从五十万金币中取出一部分制成包括犁车、耧车在内的各类农具推广给安息百姓?”
“有了更好的农具,百姓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过上更好的生活。”
刘凤直率坦荡地说道。
“如果东安息百姓因为二皇子的建议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后听信东安息贵族的煽动,仇恨大汉、对大汉恩将仇报呢?”
刘故见缝插针,试图挑事。
“这种事情——”
刘凤狡黠一笑:“大汉能给他们好生活,自然也能把给的东西全部拿回来。”
刘鹏则以西域三十六国举例道:“西域诸国百姓自纳入大汉治理,生活比起以前有明显提升,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对大汉产生怨毒,更不必说恩将仇报。”
“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是吗?”
一向以己度人的刘故假装关心地说道。
……
对才被詹师庐的匈奴军队抢掠过的东安息而言,总重量约合一万斤的五十万金币是一笔巨款,但对有拿黄金封赏军功传统的大汉而言,大型战争结束后光是常规的军功封赏就花费黄金数以千斤计。
至少,如果此次大宛之战被詹师庐作为战斗主力投入战场的不是用强征来的东安息人组成的战斗力严重不足的仆从军,而是詹师庐亲自率领的精锐部队,东安息贵族承诺送给汉军的一万斤黄金甚至不够支付战后的军功赏赐和阵亡抚恤。
因此,大宛之战暂告一段落后,因为詹师庐的临时退缩导致不能在战场上得到爵位、黄金和土地赏赐的汉军将士们内心深处大多不愿战争就此结束,西域联军的将士则因为觉察到汉帝国对安息东部地区的土地的强烈企图,选择留在大宛军营,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更好的未来。
刘故同理。
他知道汉帝国对安息图谋甚大,无视以霍去病为首的汉军将领们的冷眼,坚定地赖在军中,确保利益降临时能及时分一杯羹。
……
……
担心驻扎大宛的汉军越过边境动摇他们的权力和统治,东安息的贵族们回去后立刻对治下的百姓横征暴敛,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凑齐了承诺的五十万金币,浩浩荡荡送到汉军大帐。
“伟大的汉帝国大将军殿下,这里一共有五十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面都有一万枚金币。”
为首的东安息贵族挤出谄媚的笑容,努力讨好以霍去病为首的汉军。
“打开看看。”
“是。”
东安息贵族挥手,仆人依次打开箱子,耀眼的金色光芒几乎能把眼睛闪瞎。
霍去病上前,抓起一把金币,测了下重量,道:“这等成色,须得五十枚金币才能勉强铸成一枚金饼。”闻言,东安息贵族立刻改口道:“一万枚金饼是东安息贵族献给宽宏仁慈的汉女皇陛下的礼物,还请大将军殿下务必收下这份谢礼。”
“当然。”
霍去病点头,表示一定会将东安息贵族们进献的五十万枚金币如数送到长安。
东安息贵族闻言,小心翼翼问道:“我们上次来军中,大将军殿下说已经把这边的事情写成奏章送去首都长安,不知道汉女皇陛下的回复……什么时候能够……”
“奏章此刻应该已经抵达陛下案头,至于回复——”
霍去病看了东安息贵族们一眼。
心怀鬼胎的东安息贵族们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连声道:“我们愿意等待……等待……等多久都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