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长姐带着空间暴富了(410)

作者: 瑶天折桂 阅读记录

萧越泽也不对高澹或赤炎军多加管束,似乎只将他们当做阻拦敌人的炮灰。

宋曦和俞雅岚对此并不意外,只是一心一意地管好北方的事务。

这两年,宋家军也完成了紧锣密鼓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兵将的内外素质。

北方各地也做好了应对战事的准备,只待军令一下就能运转起来。

宋曦此次南下征伐,随行的几位将帅都是骁勇之辈。

他自己打算亲自领兵前往齐鲁,对战高澹率领的主力大军,而天生神力的张致远则率兵前往豫州,将这块“无主之地”收入麾下。

两军将在成功之后会师信阳,定制战略后兵分几路进攻湖广,更远的安排要看具体战况来定,眼下也不好做出太武断的策略。

宋曦离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的妻儿。

为了保证北直隶的绝对安全,他将战力与谋略兼具的严修谨留在京中坐镇,又命最具将帅之才的叶麒巡防西北边界,防止蜀地或其他势力趁虚而入。

这样的安排有些委屈两人,毕竟他们都是应该活跃在战场上的人才。

可剿灭赤炎军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反而是身处京中的妻儿更容易面临复杂的风险。

这场战争并不是什么关键之战,二人可以等到对战萧家军时再领兵出征。

严修谨和叶麒都表示十分理解,对于宋曦的安排并没有什么异议。

半个月后,出征的宋家军遭遇了高澹的兵马。

宋曦于齐州府附近与赤炎军交战,一路长驱直入、势不可挡。

高澹原本还在沿途给宋家军设下了重重陷阱,想要牵制住宋曦的前进步伐。

可那些陷阱都算不上什么高明的手段,作战经验丰富的宋家军可以轻松解决。

宋曦没有把这点小把戏看在眼里,却很疑惑高澹为何一直没有出现。

赤炎军的打法实在太过保守,与前些日子到处挑衅的作风完全不同。

擒贼先擒王,抓不到高澹就无法结束这场战争。

而对方却像只缩头乌龟一样,始终不敢站出来和宋曦正面决战。

事出蹊跷必有阴谋,宋曦立刻派出了一批暗探调查高澹的行踪,心里盘算着是否出动火铳兵团,或者只用冷兵器加速攻城的计划。

另一边,张致远与赤炎军的陈赟在豫州边界正式交手。

张致远的作战风格与他的力气一样,皆是力破万钧、势如破竹。

陈赟本以为能抵抗一些时日,却不想张致远的猛攻太过厉害,他的兵马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

陈赟一咬牙,决定提前实施准备好的计划。

他将张致远的兵马引入金昌府,一边后撤一边用投石车抛出一个个黑红色布包。

这些布包散发着诡异的腐臭气味,内里包含着石块和一些血迹未干的碎肉,整个布包捆绑得十分松散,有时还会在掉落途中自行散开。

第372章 豫州瘟疫

张致远对赤炎军的举动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大意轻敌。

他命麾下的将士尽量避开这些布包,然后用工兵铲将布包归拢到一边,所有人都不能用身体触碰到,以免发生意料之外的麻烦。

几位军医负责调查布包里的东西,同时弓兵队伍调到最前方攻击。

赤炎军既然使用了投石车,他们便用改良过的三床弓弩来破解。

很快地,投石车投掷过来的血布包没能再飞入宋家军的阵地,大多数布包都在半空中就被弓弩拦截,有些还被弓弩带着返回了陈赟的地盘,惊得赤炎军兵马乱窜、十分狼狈。

张致远的脸上却不见喜色,反而越加凝重阴沉。

几位副将也看出了什么,纷纷猜测起布包里的秘密。

“他们为何这般惊慌?那血布包里的莫非是什么毒物?”

“很有可能,你看被布包砸到的人,竟然面如死灰、如丧考妣,周围的士兵也不敢靠近那人,像是离得近了会被传染似的。”

“看来咱们也得小心点,千万不能被血布包碰到,这些叛军的鬼蜮伎俩实在太多,简直叫人防不胜防。”

几人还没讨论出结果,军医便走过来汇报了检查情况。

“将军,目前并未在布包中检查出任何有毒之物,布包里的碎肉都是从人类或牛羊猪狗身上砍下来的,腐化程度不尽相同,死亡时间大约就在两天至七天内,若是想要进一步调查,恐怕得把布包送回京城里去。”

宋家军的军医大多出身济仁医馆,有些还在光明书院深造过,先进医学中的病毒、细菌等知识他们也学过,但行军途中并没有合适的仪器来检测。

军医能做的只是对毒药、毒物类检查,没问题那就应该是病毒细菌层面的事。

几位军医都非常谨慎,劝说张致远最好是就地处理掉这些布包,以免将未知的传染源带回京城。

眼下战事正处于关键阶段,追究血布包的问题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抓紧时间赢下这场战争,敌人出什么花招也无济于事。

张致远同意了,命人做好防护再烧掉所有布包,营地内外也要做好消毒,所有将士都得戴上口罩。

宋家军这边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另一边的陈赟却焦虑得坐卧不安。

先前明明听说张致远只是莽夫一个,没什么头脑也不讲什么作战策略,怎么到了战场上却如此神勇,真是令人厌烦又棘手!

两军已经胶着了太长时间,再这么下去他肯定逃不出金昌。

豫州的情况正在一天天恶化,再不走可就彻底来不及了!

陈赟带着赤炎军且战且逃,就连停下来使用投石车的时间也省了,军中陆续有人染病倒下他也不管,只是命人将患者杀死之后丢弃在水源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