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她不想做德妃(272)+番外
康熙将一切看在眼中。
包括有几位大臣屡屡望向太子胤礽,亦被他尽收眼底。
他只是不动声色的笑着。
端的是父慈子孝。
六月三十日,如意中暑,康熙遣太医去治。
久治未愈。
七月初一,如意薨。
太后得知此事,当即晕了过去。
再醒来,康熙已候在身边伺候。
太后泪流满面:“都是我不好,我知她身子不好,还要她陪我出巡。”
太后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可我想着……”
她哀哀的哭叫了起来,锤着自己的心口,她心痛至极。
如意,她的如意啊。
她那聪明伶俐,最是懂事乖巧不过的如意啊。
怎么就这么去了呢。
她发了疯似的叫道:“贼老天,你要收人,不如把我收走,把我的如意还来。”
她掩面哭泣。
都是她的错,她只想着如意久留在紫禁城,好不易如意嫁人了,可以跟着她出来。
她想把那些好的都给如意。
哪知道送了她的命。
她久哀不已。
康熙陪着太后,也垂丧不已,沉默静坐。
他只早上用了膳,随后再也没吃任何东西。
等太后哭累睡下。
康熙才回到自己住处,沉默怔神。
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过世,太过哀痛,不曾用膳,臣等害怕圣躬太为劳累。”
康熙强忍悲痛,回复道:“公主乃已嫁之女,我尚可宽释。但她自幼乃皇太后抚养长大。忽值此变,皇太后伤悼不已,尚未进膳,我又有什么心思用膳呢。”
诸大臣复请。
康熙乃到皇太后住处拜见,皇太后已醒,康熙劝慰道:“如意一向孝顺,若是知道皇额娘为她薨逝而茶饭不思,定然难过。”
太后抹了抹眼泪,强行坐起来吃了半碗粥。
康熙又好眼宽慰:“皇额娘不必久哀,如意由来心善,若见我们如此,不知心里有多难过。”
太后无力答话,只挥手让康熙退下了。
康熙回到住处后,用膳完,吩咐领侍卫内大臣等、左右两翼各派大臣一员、侍卫十人、送公主柩回京。
如意死讯也跟着传回宫中,琉璃小心的候着乌玛禄。
乌玛禄笑了笑:“没事的。”
她坐在窗台前,仰首望天,半晌才回过头,看向琉璃。
她笑道:“她只是去了有长生的地方。”
“主子。”琉璃小小的叫了一声,说不出话来。
乌玛禄弯唇笑道:“没事的。”
乌玛禄的确没有事,行动举止,一如往常。
只是,话,越发的少了。
她长久的望着天,仿佛在看另一个国度。
随着如意棺柩到的,还有康熙的谕令,康熙下令,让礼部按固伦公主的丧葬办。
琉璃闻得此言后,告诉了乌玛禄。
琉璃道:“皇上下令给小主子固伦公主的丧葬礼,多看重小主子。”
“她乃太后亲手抚养,也是佟家尚的公主。”乌玛禄的话近乎刻薄,“他是得顾这个面子。”
琉璃小心翼翼的看着乌玛禄,没有说话。
乌玛禄没有说什么了,她只是垂目转动佛珠,为故人超度祈福。
故人。
故去的……人。
不久后,出塞避暑的队伍回来。
辛亥日,康熙命诸皇子及文武诸臣,送和硕温宪公主柩起行。
给足了体面。
直至入葬公主墓时,大段的祭文无不赞颂这位和硕温宪公主:“尔公主秀出紫微,祥开银汉,爰从襁褓即育慈闱。爱每笃于兴居,日无违于左右。弱龄受教,聪慧夙成,性自悦乎诗书,行每谐于箴史。谓诞膺夫景福冀永享,夫修龄作聘元舅之家,仰慰慈亲之恋……”
丧葬之后,太后没过几日,便一病不起,但也不是什么要紧的病,只是浑身没有力气。
请太医诊过后,说太后得的是心病,得太后自个儿想开,平日里开着安神药和宁神汤一碗一碗的喝着。
康熙下令,让五贝勒胤祺多入宫行走,陪陪太后。
胤祺依言而行。
有胤祺陪着,太后的病渐渐好了些。
太后倚在床上,同他道:“你五妹妹去了。”
“孙儿知道。”胤祺握着太后的手,安慰道,“五妹妹向来体弱,这怨不得任何人。”
太后摇头,固执道:“这是皇祖母的错。”
她长久的看着胤祺:“你帮皇祖母一个忙好不好,好孩子。”
胤祺闻言点头:“皇祖母请吩咐。”
太后叹息着:“你四哥和你十四弟,都是你五妹妹同母的兄弟。以后他们要是遇到什么了。你能帮就帮。就当替皇祖母赎罪。”
胤祺忙道:“这不怪皇祖母。我一向同四哥感情颇深,若有什么,定然会帮助他二人的。还请皇祖母不要太过计挂此事,好好养身体才是正事。”
太后叹息着,也说不下去,只是静卧在床上发呆。
九月初五日,高在仪生下皇十九子胤禝。
九月十一,僖嫔赫舍里氏卒。
康熙下令辍朝二日祭悼,以嫔礼入葬。此外,没有别的哀悼。
三日后,康熙南巡,太子胤礽、四贝勒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随行。
因着如意的事,康熙这回南巡没有带嫔妃。
然而,当众人行至大运河边的德州时,太子胤礽重病不起。
伺候太子的宫人前来,说是太子口中不时念着阿保,又或是念着索额图大人的名字。
康熙居高临下的看着烧糊涂的胤礽,垂下眼,慢慢的笑道:“来人啊,入京请索额图索大人来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