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她不想做德妃(324)+番外
随后,追谥敏恪,立碑墓上。
已是恩宠至极。
今年,称得上无事。
阖宫上下欢庆。
就连除夕宴,也比往年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热闹。
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开年,正月十一日亥时,布贵人去世。
康熙考虑其曾生育三公主,下旨曰:“花园内现有贵人金棺,将二金棺可否葬一处,倘不可,葬何园寝,明日可否出殡,交钦天监观定,速仪奏。此病不可斋戒,三公主之母,依嫔出殡,有关初祭、大祭,且外客等前来,筵乐照备。”
后又著喇嘛十一人转轴念经,缀朝二日。
经钦天监择视后,本月十二日未时入殓,本月十三日巳时出殡,送往朝阳门外大章京孙卫善花园暂厝。
然而朝堂之上,越发波诡云谲,气氛越凝。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上折请立太子。
然而不管是推荐废太子胤礽,或是胤禩。
康熙一律留中不发。
他是心智颇为坚定的人,心中早有决断,又怎会为外物所改。
他绝不会向臣子低头。
朝中诸事,他皆用各亲王贝勒去办,各位皇子各领有政事在办。
然而,还是那句话,只要做了,总能留下痕迹。
胤禩等人拱卫胤祯一事,也落到了康熙眼中。
康熙看在眼中,不急着出手。
他是最优秀老练的猎人,讲究一击必中。
他静待时机。
十一月,大学士王掞、御史陈嘉猷等,上疏请求康熙建储。
康熙留中不发。
十一月,太后染病,着太医诊治。
十二月,太后的病越发的重了。
康熙如今年岁也大,病疾缠身,时常头眩不已,而且也得了腿部的病,足部肿涨,不能行走。
但他仍以帕裹足,至宁寿宫亲奉汤药。
胤祺劝慰康熙:“我自幼蒙皇祖母养育。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物,我可以料理。皇父勿要忧心。”
康熙拒绝了:“我尚在,你有什么可代理的。这些该我做的,我自会做。”
太后还没有彻底昏迷前,她拉着康熙的手,叮嘱道:“我这一生,活到这个岁数,也没什么可求的了。但储君的事,要早早定下啊。”
在生命的尽头,太后也不再固执:“立德妃的孩子也好……你要早做决定……不要让他们再争了。”
太后真心为康熙哀泣:“都是你的孩子,我的孙子啊。我不忍看他们这样……”
康熙连连点头:“是,皇额娘,你放心,我心中自有决断。”
他并不打算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太后。
话只要说出口了,便不会再是秘密。
时机未到,不能功亏一篑。
他也只能狠心的眼睁着,看太后临终前为此事依旧担心。
太后很快昏迷,在昏迷之际,口里喃喃喊着人名。
“额吉。”
“阿布。”
“皇额娘……”
“玄烨……玄烨。”
“胤祺……胤祺……”
“如意,是你来接皇祖母了么。等等我,等等我。我给你皇父说一声。”
“玄烨,玄烨!”
康熙跪于床侧,捧太后手,答道:“皇额娘,我在这儿。”
太后闻言,睁眼看他,含泪不已,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字,只能久久的看着他。
太后的手,落下了。
十二月初六晚,太后崩。
康熙号恸欲绝,痛哭不已。
自太后病重之时,礼部上下就在准备葬礼一切礼仪用度。
在太后过世后,礼部呈上准备好的制事,交由康熙审批。
康熙为太后上谥号为孝惠章皇后,葬孝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
自葬礼开始,康熙命十二贝子胤裪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负责太后丧葬一切东西调度。
第187章
康熙于葬礼上,坚行割辫之礼,以尽哀思。
时有臣子为逢迎上意,以孝康皇后升祔已久,不宜迁动为由,而欲以孝惠皇后、孝康皇后神主并尊祔于庙。
大学士王掞奏道:“陛下圣孝格天,当时太皇太后祔庙,都不曾和孝端皇后并尊。如今又如何会以孝康皇后和孝惠皇后并尊?”
此乃儒家千年孝道之问:生母岂能和嫡母并尊?
儒家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主为奴纲。
康熙既然选择以儒家约束世人,那他自也会受到儒家桎梏。
大清讲的就是主奴。
康熙自然只能遵守孔孟之礼,他斥责那个提出两后并尊的大臣,令其改正。
随后,以嫡母神主加于生母之上。
是以最后,孝惠皇后神主牌位加在孝康皇后神主牌位上。
他沉默的看着神主排位。
生母的早逝是他心中的痛。然而这些年,皇额娘对他很好。
他沉默地看着梓宫。
太后的葬礼,乌玛禄不能不来。
何况这些年来,太后屡屡向着她,对她多有宽慰。
乌玛禄走到距离康熙半步远的位置便停下了,她静静的看着太后梓宫。
康熙听见脚步声,便知道是她。
他轻声问她:“你觉得我做错了吗?”
乌玛禄清醒道:“一直在意的,只有活着的人。”
说话宛如棒喝。
康熙突然反应过来,闻言苦笑道:“是啊,人死如灯灭。一直放不下的,只有我自己。”
乌玛禄沉默着的陪伴着他站着。
好半晌,康熙才回神,勉强开口道:“你身子不好,不用这样陪着我,你先下去休息吧。”
乌玛禄闻言告辞。
康熙侧首看了一眼她离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