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她不想做德妃(37)+番外
他问太皇太后:“我要我大清长治久安,要大清太平盛世,又怎能让太子重蹈多尔衮、鳌拜覆辙。”
康熙站得笔直:“皇祖母曾辅佐皇父,又何尝不明白?若想大清能站得稳,必然要重用汉臣,要容汉民,要让满蒙汉三者真如一家。”
康熙道:“不瞒皇祖母说,孙儿明年打算开“博学鸿儒科”,招汉人之鸿学大儒为己用,共治天下。”
他说:“昔年汉臣高不过五品,是以汉人不愿为这五斗米折腰。以后,不论满臣、蒙臣、汉臣,能者居之。许以权势,许以高官厚禄,总归会有有识之士折腰。”
太皇太后微微点头:“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便这样去做。我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事了。你是个聪明孩子,皇祖母知道你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太皇太后道:“我年纪大了,对朝堂的事也无力关注,只想看着你开枝散叶。你说的这些都在理,只是太子年幼,小心教导便是,何至于对个无名无份的女子低头。”
她叹道:“皇上不能也不会有错,太子又如何会有呢。”
康熙冷静道:“《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都道父母爱子,为之计长。我虽皇父额娘早亡,皇祖母对我亦是拳拳之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又怎忍见太子行差错步。”
康熙道:“若太子不知道,自己是错,他便不会去改。一步一步,渐行渐偏。”
康熙道:“祖宗们打下这大好河山,我们这些做后辈的,只需要守住这江山。仁德之君,方能守成。太子如今只是对宫人如此,若长期以往,不体恤下人,又如何体恤百姓。”
太皇太后向康熙招了招手,康熙走过去,太皇太后摸了摸他的脸颊。
“好孩子,是长大了。”她说,“我第一次见你时,你还不大点儿,现在已经是个好皇帝了。”
她看着他,眼神恍惚,像是透过他在看某个人。
她长久的恍惚后,才回过神:“你和你皇父可真像。”
她招他坐下,看着他,叹道:“玄烨,你老实和皇祖母说,你真的不是因为看重那女子,才让太子如此吗?”
康熙心中一跳。
他说:“自然不是。”
太皇太后如何看不出来他的想法,但她只是说:“皇上说是,那就是吧。你一会儿用了膳,和保成一起回去吧。”
“是。”
“既已定了钮祜禄家的做继后,你也要多去看一看她。”
“是。”
太皇太后让苏麻喇姑把保成带进来,保成见着康熙,还是有些气哼哼的,扭头不看康熙,只看着自己的老祖宗。
康熙无奈的摇头,失笑的看着这一老一小逗趣。
膳后,康熙带着保成回乾清宫,带着保成一起同大臣们商量征兵一事。
虽则三藩有两藩投降,吴三桂不过是在做困兽之斗,然则台湾尚未收复,而领土接壤之地,多有寻衅滋事。
连连打仗,的确需要屯兵,以作后图。
第34章
暂且休息,梁九功端上茶水点心,该吃喝的吃喝,该出恭的出恭。
保成出恭完后,回来拉着康熙,小声道:“皇父,儿子可不可以去找昨天的那个宫人。”
康熙看了他一眼。
“嬷嬷们说,要得了皇父的允许,儿子才能去。”
康熙微微笑了起来,戳了戳他脸颊:“你要去行,可不许再推她。”
“儿子不会。”
“去吧。”
保成明显快活许多,脚步轻快的往外跑去。
等康熙忙完,用了些甜点,见保成还没回来,想了想,起身前往偏殿,他并不让梁九功通报,而是自己走去。
他站在门口,看着乌玛禄用手帕给保成擦汗。
乌玛禄轻声问他:“过几天带你放风筝好不好。”
保成笑了起来:“好。”
乌玛禄侧头看了一眼,忙起身行礼:“奴才见过皇上。”
保成也跟着行礼,然后继续问道:“可不可以今天去。”
乌玛禄抬头看着天:“咱们要等吹风,那时候,风筝才可以飞很远。”
保成没太懂,但他自有他的想法:“我让嬷嬷们去内务府要个风筝来,今天就放好不好。”
乌玛禄看着康熙。
康熙点头:“梁九功,去拿个风筝来。”
梁九功下去安排了。
乌玛禄站在檐下,看着乾清宫正殿外的平地上,太监举着风筝快速跑了起来,试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将风筝放飞了起来。
保成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非缠着要乌玛禄下来。
她看了看日头,有些头晕目眩,她缓缓的吐出一口气,缓过神才往下走去。
两个小宫女寸步不离的跟在她的身后,时刻注意着她。
乌玛禄走到康熙跟前,保成上前拉住她:“你跟我一起放风筝好不好。”
她闭了闭眼,有些不适,康熙搂着她的后腰,让小宫女扶住她,这才松手。
康熙道:“你们扶她回去休息。”
“是。”
两人扶着乌玛禄回去。
康熙看着她的背影,问梁九功道:“她身体还没好。”
“皇上,奴才听王太医说,乌雅姑娘的身子只能慢慢养着。”梁九功顿了顿道,“可能要一直喝药。”
康熙点头,迈步随乌玛禄而去,一群人跟在身后。
保成见他们走了,自己也不想玩儿,跟着跑去。
人散场。
小太监将风筝收回,交由照顾太子的嬷嬷们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