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纸千金(148)

作者:董无渊 阅读记录

呼——

显金默默地呼出一口长气。

六丈宣。

历经半年筹备,几乎暂停水西作坊的生产,李三顺带领周二狗和郑家兄弟潜心试验,在泾县周边寻找上佳的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和猕猴桃树树藤,一遍一遍地将青檀树皮高温蒸煮、冷水浸泡反复循环,在原料优化到优无可优的地步后,李三顺终于点头,“可以试试制作六丈宣了”。

六丈宣,自李老章师傅过世后,便在泾县,乃至整个宣城府绝迹的六丈宣。

五十个大师傅,一鼓作气,分作两行继续捞纸。

李三顺师傅仍旧是掌舵人。

在第一张竹帘成功捞起后,李三顺的脸色明显松弛了些,侧耳倾听水流的声音与竹帘上纸浆流动的韵律。

“起!”

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

显金目不转睛地盯着水池,吸了吸鼻子,鼻头有些酸涩,抹了把眼角,好像沁出了点滴的湿意。

不为何。

只为这群匠人,只为这传承了数千年日益精进的华夏技艺。

显金不由自主地为他们鼓掌。

后世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华夏不是没有奢侈品。

而是华夏的奢侈品,不仅仅用钱就能买到。

描绘华夏等待的浪漫,不仅是“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也不仅仅是“门外无人问花落,绿阴冉冉遍天涯”,是愿意四季等待稻草与树皮风干,愿意花五年等待一棵青檀树长成,愿意花数十年等待一个毛头小子长成倾听水流韵律的掌舵师傅;

愿意耗尽光阴,做一张纸,画一幅画,等一个人。

显金低眉垂目,容敛一滴泪。

这才是华夏的浪漫。

第110章 搓手手等

临近天亮,带着水汽与湿意的“纸”重叠为厚厚两摞。

李三顺叼了只水烟烟斗,斜靠在门框前,神色满足且惬意地看着刚刚出品、还未完成工序的作品;周二狗随地铺了张竹席,双手抱头,半眯着眼睛看屋顶的横梁;郑家兄弟勾肩搭背地坐在屋子前的竹凳上;小曹村精挑出来的师傅们也都三三两两找个地方舒服地松懈下来。

显金和锁儿挨个儿给师傅们斟茶。

李三顺接过茶,摆在一边。

显金笑道,“您说过纸房不现明火。”

老头子把水烟烟斗翻过身,在地板上“磕磕”两下,再撇撇嘴,“小丫头片子,你可拿不着你爷爷。”

压根没点燃,更别提明火。

合着您老,这是拿着烟斗摆pose呢?

显金笑呵呵赔了个不是,在李三顺身侧盘腿席地而坐,“您高兴不?”

李三顺扯扯嘴角,别过头去,把前半辈子的悲伤都过了一遍才勉强压下笑意,“高兴啥啊高兴,这才干了一半!”

李老头拿出手,一个拇指一个拇指地盘,“还有点拐、压水、焙面、刷纸……都是活儿呢!”

显金点点头,“道远且阻,然行则必至。”

李老头摆摆手,“听不懂听不懂,你那些文绉绉,一个字听不懂。”

“不是请了二郎君教了认字嘛!”显金笑道。

李三顺理直气壮,“认字是认字,学文章是另外的价格!”

显金:……

恋爱脑的人设塌了,你们学渣组都塌不了。

显金毫不遮掩的白眼逗乐李三顺,老头又乐呵呵地敲了敲水烟烟斗,难得给了显金一个笑脸,虽然笑意弧度不超过3度,但好歹也是个笑,“你跟着乔山长读书,越读越长进,等读出头,别留在这儿,走远点。”

显金笑起来,“我能去哪儿?”

李三顺目光投到那两摞“走了一小半”的纸上,语气很长,“它能去哪儿,你就能去哪儿。”

它能去哪儿?

它历经放平压实挤出水分后,由李三顺踩着云梯将一张一张敷在焙房高高筑起的烘板上,一张纸二十二道点刷,以五十张为一摞折纸成封,六丈宣终于完成。

总计二百张,四摞,显金驾着骡车尽数带回泾县。

一来一往二十余天,再回泾县,已近十月初冬。

铺子和“看吧”由董管事统管,铺子只留了周二狗他弟周三狗、郑家最小的兄弟,“看吧”留的是钟大娘和杜婶子,纲目章程都有,董管事只需照章行事,显金一见董管事,却见这老头儿一脸疲惫、眼下两团乌青,嘴角也起了皮。

董管事朝显金摆摆手,欲言又止,最终心魔打败正义,悲愤控诉,“……那位钟大娘,不吃不喝不睡不打烊啊!”

显金恍然大悟。

董管事可是这卷王的职业目标,怎可轻易放过薅毛、哦不,取经的机会。

“她怎么了?”显金憋笑。

董管事发誓,他这辈子在职场虽不是什么傻白甜,但从来没有背后告过黑状!

此时此刻,他真的很想搬来一张小凳子,坐在金姐儿旁边从二十天前的第一个状开始告。

“吃饭、午休、打烊后都跟着,问东问西,问我是如何从陈家诸多伙计中脱颖而出?有哪些特质更容易出头?”

董管事生无可恋。

其实撬他位子,只需要等他自然退休就行了,最多两年……

倒也不需要现在立刻逼死他吧?

显金虽然不卷,但看着下属卷起来,还是很欣慰的——只要不卷到她头上就好。

显金接过董管事手中的账册看下去。

很好。

如今两家店都做上了道,一个售卖传统宣纸和描红本,一个售卖情怀和文创产品,走不同的路,上个月的总盈利几乎突破九十两。

这样算下去,一年的总盈利恐怕能破一千两。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