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182)
凭良心说,霖铃觉得这幅画画得特别好,且不说裴聪能在这么短时间里画这么多内容,单说他画的河水就很生动。
因为墨迹还没干的缘故,水面看起来波光粼粼的,就好像真的能流动起来一样。
霖铃盯着那幅画看,倒是对裴聪有点刮目相看。
大概过了半炷香,子骏也放下笔道:“我画完了。”
大家连忙凑过去看。霖铃一看到子骏的画,顿时眼前一亮,忍不住脱口而出:“画得真好!”
原来子骏的画上没有山村也没有江河,只有一片浓浓的绿荫以及树梢冒出来的袅袅炊烟。
绿荫底下有一条石子路,上面走着三四个村妇,手里有的提着水桶,有的提着一盆衣服。
和裴聪那幅画比起来,子骏这幅画没有直接画诗句里的字眼,而是用一些小细节暗示出来,所以也就更加含蓄,更加巧妙,也更加意境深远!
霖铃忍不住由衷赞叹:“子骏你画得真好,画中无水却处处让人联想到水,无村却让人联想到人烟,真是妙极妙极!”
子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先生之前教过我们作诗要背面敷粉,我想画也是一样的,便试着一用。”
“很好!举一反三,真的很好!”
子骏听着霖铃热情的赞叹,心里忍不住翻涌着幸福的感觉。
这时裴聪在旁边忽然说道:“你们这样太不公平,评画哪能给自己人评的?照你这样说,我将画交给我爹评,岂不是次次都是我第一?”
霖铃不耐烦地说:“那你想怎样?”
裴聪道:“必须要找第三个人来评。”
霖铃越来越觉得这个裴聪烦人,但是他提出的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霖铃只好四处张望。
这时正好有两个小孩在不远处玩泥巴,霖铃便走过去对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说:“小哥儿,你来帮我们评个画,我给你一颗糖吃,如何?”
那小孩眨巴着大眼睛盯着霖铃看了一会,又伸出脖子朝子骏他们一撮人看看,目光中有点害怕。
霖铃耐心哄道:“不用怕,就过来帮我们看看两幅画哪一幅好。说几句话就走,如何?”
小孩犹豫片刻,终于迟疑地点点头。
霖铃连忙拉着他的手腕走到子骏和裴聪身边。一旁的骆敬朝小孩溜一眼,脸上顿显鄙夷之色,用刻薄的口吻斥责道:“要评画也要找个晓事的人评。他一个小孩家能懂什么?”
小孩听骆敬的口气这么凶,吓得脖子缩起来。
霖铃赶紧安抚地摸摸他的脑袋,对骆敬正色道:“为什么不能让小孩来评?本来画画出来就是让人看的。大人评画兴许还夹杂利益纠葛,小孩却是一派天真。如果小孩说画得好,那才是真的好呢!”
骆敬只是冷笑一声。霖铃拉着小孩的手走到两幅画前,蹲下来问小孩:“小哥儿,你看看这两幅画,哪一幅更好?”
小孩走到子骏的画前面看了一会,又伸手想摸。霖铃忙拉住他说道:“这个是画,不能吃的。”
小孩睁着圆圆的眼睛看着霖铃。霖铃问他:“这幅画你喜欢么?”
小孩郑重点头:“嗯!”
霖铃心里欢喜,问道:“为什么呢?”
小孩指着子骏画上的绿树道:“这些树很好看,和我家门口的一模一样。”
原来子骏在画树的时候,就用了霖铃之前教他的交叉排线手法。所以画出来的树并不是一种绿色,而是有浅有深,看上去就像在不同光影下的色彩。
这种手法在现代素描里面一点不稀奇,但是古代非常少见。连裴聪这样对画挺有研究的人都没见过,忍不住问道:“这是什么笔法?”
子骏面带自豪,如数家珍一般对裴聪说:“这是先生自创的画法,名叫排线。用这种画法可以画出光影的深浅,古往今来都无人想到过。”
裴聪面上漾起一丝淡淡的疑惑,盯着子骏的画看。霖铃心里舒畅,又把那个小孩引到裴聪的画前引导道:“那你再评评这幅画,画得如何?”
小孩盯着裴聪的画看了一会,忽然哈哈笑起来。
这下所有人都懵了。裴聪也有点抹不开面子,对那小孩喝道:“你笑什么!”
小孩嘻嘻哈哈地指着裴聪画上一只在水里扑腾的牛说:“这只牛的角这么短,分明是只黄牛。黄牛不会下水,画这幅画的人是个傻瓜!”
裴聪顿时有些害臊。他平时养尊处优从没种过地,对牛的印象模模糊糊,所以被村里的小娃娃抓出了错误。
霖铃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谁胜谁负已经一目了然啦。裴聪,你还有什么话说?”
裴聪正要说话,旁边骆敬忽然对评画的小孩喝道:“一个黄口小儿懂得什么,图画岂是抓着一头牛一棵树比优劣。说出去简直贻笑大方!”
小孩看他这么凶,吓得往霖铃背后直躲。霖铃连忙护住孩子,正要向骆敬开炮,裴聪忽然在背后轻喊一声:“呀,我想起来了,这等排线技巧并非什么原创,而是窃于唐代李思训的画技。”
子骏一听就急了,立刻斥道:“胡说!我看过李思训的摹本,从没见过他用什么排线,你岂可信口雌黄!”
裴聪微微一笑,不慌不忙说:“你能见过他几幅画?我大伯在翰林图画院中供职,每日都与这些古画打交道。据他说,李思训有一幅《江南烟雨图》,就用你说的这个笔法,交叉排线而成。你们用他的笔法没什么,硬说是先于他创制此画法,这就是窃贼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