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46)
大家忙伸头去看。只见纸上写着一首七言绝句:
《菊花》
故园三径有幽丛,一夜玄霜挂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这首诗的原作者是明代的唐寅,也就是后人熟悉的唐伯虎。原诗前两句是“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霖铃将这首诗修改了两个字,想看看学生能不能想到唐寅用的那些生动的字眼。
霖铃把纸粘好,回过身来笑着说:“各位,谁想上来试试?”
大家起先都沉默,过了片刻后,韩玉站起来道:“先生,我想试试。”
“好,”霖铃笑着鼓励他:“少昆,你上来自己改。”
韩玉走上讲台,用毛笔在旁边的一叠朱漆中蘸了蘸,在第一句的“有”字上画个圈,旁边写个“满”字。
霖铃一看,韩玉这小子果然有几分才华,一眼就看出这个字用得太弱。
她在旁边笑着捧哏道:“不错不错!‘满’这个字比‘有’字确实更有画面感。还有谁想上来一试?”
韩玉一脸高兴地走回座位。其他人看他得瑟的样子,也纷纷跃跃欲试地举手。霖铃又点了朱勉上来。
朱勉拿起笔在最后一句的“看”字上面画个圈儿,改成一个“道”字。
霖铃一看,这倒是有点新奇。她问朱勉:“为什么要把‘看秋风’改成‘道秋风’呢?”
朱勉说:“如果天涯未归客相互碰见了,肯定不止看秋风,还要互相聊个天,比如阁下是哪个州的,今日天气降温降得厉害。改成‘道’字岂不是热闹一些。”
霖铃想了想,也有道理,就说:“嗯,你改得也不错,还有吗?”
她在下面举手的人中间目光一扫,又看见了江陵,便赶紧说:“明远,你上来试试。”
江陵走上前来拿起笔,在韩玉画的那个圈上又画了另一个圈覆盖住,旁边写一个“绽”字。
霖铃忍不住拍手说:“这个改得好!故园三径绽幽丛,这个‘绽’字比‘满’字更有力量,把整句句子都提起来了,很不错!”
江陵有些不好意思地施一礼,转身也下去了。
霖铃又陆陆续续喊了几个人上来改字。一首诗上面画着七八个红圈,各种各样的字词都有。
等大家差不多都改完了,霖铃笑着说:“好,那我也来凑个热闹。”
她提起笔,在“有”字和“挂”字上分别画一个圈,旁边写下“吐”和“坠”二字。
“大家觉得如何?”她放下笔,笑着说:“明远,你觉得呢?”
江陵忙站起来说:“先生用的字比我的好得多。尤其这个‘吐’字,更显菊花的优雅矜贵,相比之下‘绽’字就显得俗气了。还有这个‘坠’字也是妙极,天气由热转冷的变化,都在这坠字之间,学生如何也想不到用如此精妙的字来形容。”
霖铃心道,嘿嘿我也想不到,这些都是唐伯虎想出来的。
霖铃正为自己的教学创意得意,忽然在众人兴致勃勃的目光中看到一瞥冷冷的,甚至带点嘲讽的眼神,正是斋长马子骏同学。
霖铃心里一跳,有种大事不妙的感觉。她干咳一声,问子骏道:“子骏,你有什么看法?”
子骏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道:“先生,恕我直言,诗词的深意乃至意境,绝非依靠某个字来烘托。相反,一首用字平平无奇的诗,只要意境深远,情志动人,依然会是一首绝佳好诗。就如王摩诘,孟襄阳的诗,也没有甚么惊人的字词,但依旧是千古佳句。如果拘泥于揣摩字词,而忘了诗者本心,那反而落入词藻的窠臼了。”
子骏这一番话一出,斋舍里的气氛又安静下来。霖铃一看完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学习氛围又被马子俊这个刺头给搅黄了。关键这个刺头还是个学霸,如果自己不能一击即中把他给制服了,这样的罪估计自己今后还有的受。草。
幸好昨天晚上她备课比较充分,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霖铃定定神,对子骏朗声说道:“你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字词和意境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一首诗光有意境,光有感情,但是没有出彩甚至合适的字面意思表达出来,那你让读的人如何能体会到呢?”
子骏垂下眼睛不言。霖铃又说:“更何况你们明年要去应举。你要知道,应举的时候主考官要读成千上万的诗。他读每首诗的时间只有那么一点点,你意境再好,情感再真挚,如果你不能一下子抓住他的注意力,那么再好的诗也会被埋没。因为他没有时间来细细揣摩你的作品,去发掘诗中蕴含的意义。只有当你的诗能第一时间脱颖而出,让他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他才会去读第二遍,第三遍,明白吗?”
子骏看着霖铃不说话,两个人就像谈判桌上的对手那样,默默用眼神互相较劲儿。
过一会,子骏忽然说道:“先生,我也拜读过先生的诗集,一直想向先生请教。不知先生是否愿意给我一次机会,我们现场掂字做诗比试一下,让子骏向先生学习一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第24章 课堂比试
方霖铃差点没晕倒。这马子骏竟然当着全斋舍学生的面给自己下挑战书!!
霖铃只觉得心脏突突跳得厉害,手心也隐隐冒汗。她知道自己已经被马逊顶到了杠头上,如果她说不同意,那非但马逊会以为自己胆小不敢应战,以后在学生中立威也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