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64)
简唐面露为难,对着韩玉赔礼道:“少昆,实在对不住,我家有人来找我,我不得不去。恕罪恕罪!”
韩玉还是不让,简唐好声好气地求了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着那个小丫鬟走了。
他一走,韩玉的队伍变成了“二缺一”。韩玉跺着脚恨恨道:“我看简唐平日倒有几分骨气,怎么女人一招手就跑得比兔子还快,恁地不讲义气。”
他发了一会牢骚,忽然看见旁边石凳上坐着子骏。韩玉灵机一动,跑过来抓着子骏的袖子道:“子骏,你别看了,过来陪我们蹴鞠。”
子骏不耐烦地侧过身子继续看书。韩玉又绕到他面前哀求道:“好子骏,书你别看了,状元定是你的,榜眼也是你的。休息休息陪我们玩一会吧。”
子骏眼睛盯在书本上,双唇轻轻吐出两个字:“不去。”
韩玉被子骏气得跳脚。霖铃在旁边看着,突然生出促狭之心,插进来说道:“少昆,你别找子骏了,我们子骏除了读书写诗,别的什么都不会。”
此言一出,子骏在书本背后淡淡朝霖铃看了一眼。
他默不作声地站起来,朝换衣服的布帘后面走去。
第34章 露一手
韩玉大喜,对另外几个人叫道:“子骏来了,我们继续踢。”
霖铃的脸都要笑歪了,原来学霸都这么好操控,不需要三十六计,只要一招激将法就够了。
没过多久,子骏换完衣服从布帘后走出来。
霖铃眼前一亮。
只见子骏从头到脚都换了装束。头发用细绑带高高扎起,身穿一件青色短锦袄配窄腿裤,腰间一根银色缠枝花纹束带,额头上束着一条红罗绣抹额,周身一股浓浓的少年意气。
子骏平时的装束非常儒雅,今天突然换了个风格,鲜衣怒马少年郎,在霖铃眼里实在是说不出的好看。
韩玉站好位置,使了个“风摆荷”将球踢给姚松,一面喊道:“子骏,燕归巢,拐回头,鸳鸯扣,叶底桃这几个都踢过了,你想个别的。”
子骏应一声“知道了”,眼睛直直盯着姚松的方向。
姚松使了个“拐子流星”,把球高高踢到半空中,打着转儿朝子骏的头顶上落下来。
子骏微微下蹲,把一侧肩膀抬起。那球掉下来后,在子骏左肩上稳稳弹起。他又飞快地转身一百八十度,在球第二次掉下来之前摆好姿势。那球乖乖落在他另一侧肩膀上,又一次弹回半空中。
整套动作被他做得行云流水,毫不费力,似乎水到渠成一般,霖铃忍不住在旁边大喝一声:“好!”
子骏听到霖铃的喝彩声,心里浮起一丝淡淡的得意。
他也不急着把球传给韩玉,继续使了好几个动作,什么“旱地拾鱼”,“秋千搭”之类的,都是高难度动作,一个接着一个。
本来蹴鞠的动作就有点花式杂技那意思,子骏又有意显摆,故意把动作做得花俏好看,霖铃在旁边看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一个劲地拍手叫好。
不过子骏这边专注表演,韩玉却不乐意了,对子骏喊道:“子骏,动作你都做完了,那我做什么?快点把球踢过来。”
子骏这时正准备使个“凤摇头”,听到韩玉的喊话便临时改了主意,双手反剪背后用头去顶球。
霖铃眼见着这只球乖乖地在子骏头上飞转几十圈,就像子骏的头是个罗盘似的,然后用力一记传到了韩玉脚上。
这次连韩玉都忍不住出声喝彩。姚松在旁边赞叹道:“子骏,这招‘佛顶珠’你竟然都会,还使得这么好看,真真是厉害!”
原来这个叫‘佛顶珠’的动作对踢球者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踢者用头接球,而且要求球在头上待的时间长,还要不停转动。
一般人使这个动作能让球在头上停留一段时间就不错了,而子骏还能让球飞速转动,所以姚松他们都惊叹不已。
霖铃在旁一直看他们蹴鞠,直到比赛结束,几个男孩浑身湿淋淋地下场来换衣服,她才意犹未尽地站起来。
子骏踢得满身是汗,脸色像被蒸了桑拿一样红彤彤的。常安连忙给他递上一碗茶汤,他拿过来仰起脖子,一口气咕咚咕咚全喝完了。
霖铃对韩玉和子骏笑道:“原来你们两个球踢得这么好,以后就算你们中不了科第也没关系了,改行蹴鞠也能过活。”
韩玉抹一把汗笑道:“我们这几下算什么,我听说圆社里的人能踢出几百种花样呢。”
圆社是宋代的蹴鞠艺人协会,类似现代的足球俱乐部。
姚松也在旁附和道:“先生是没见过德邻社里的学生蹴鞠,每年书院里的蹴鞠比赛,他们都是赢我们的。我们自己玩玩还能争个胜负。”
霖铃也听岑观说起过这个蹴鞠比赛。比赛的名字叫“秋圆赛”,是书院里每年重阳节的一项保留活动。这一天精舍里的师生都放假一天,师长们登高饮酒,两斋的学生则会进行一场蹴鞠对抗赛给节日助兴。
不过从姚松透露的信息来看,闻鹊斋似乎很少在这场比赛中赢过,所以学生们都提不起劲。
霖铃有点诧异,因为从刚才的比赛来看,他们明明都踢得很好,怎么会每次都战败。
她忍不住说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前年输不代表去年输,去年输不代表今年输。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才有士气,有士气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