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扫娥眉(655)
“真是胡闹!”傅铁衣嘴上虽然责备,到底还是由着赵瑟张罗着给自己换上了通身锦绣的华服。边系腰带,他边说道:“宠也就罢了,新可实在说不上,还有为什么是‘暂时’?”
“怕你不愿意长干呗,又不曾给你开月钱。”
傅铁衣哈哈一笑,手臂箍了赵瑟的腰,道:“用不着月钱……”
然后,江南头一号的实权人物赵瑟赵夫人就携带爱宠一名横冲直撞地闯进了薛玉京大开欢宴的画舫厅堂。由于该爱宠极是具有攻击力,一路行来,打翻无数盘盏,引来声声惊叫。船上宾客吃了一惊,纷纷向外眺望,最后船上执役之人只来得及尖着嗓子高叫一声:“司空赵大人到!”
赵瑟这一到,厅中所有的人都站起来,躬身向她行礼:“司空大人。”
“不必多礼,”赵瑟笑着道,“今晚本是陪内人游湖,远望见此处好生热闹,一打听才知道是薛夫人在此宴客,索性顺便做个不速之客。只盼不要搅了诸位的雅兴才好。”
众人忙道不敢。薛玉京抢上前几步,携住赵瑟的手,笑得无知少女似地道:“本来是怕你无暇□,所以小小一个宴会也不敢随便下帖子去扰你。如今咱们司空大人到底是来了,我这脸上着实有光得很。我们这也刚开始,司空大人来得正好,快请入座。”
于是各自落座,重新置了酒菜再开筵席。这等场合,素来不讲什么俗礼,在场宾客,又是士族名门中的一时风流人物,丝竹声一起,三两杯酒一下肚。便纷纷放浪形骸起来。各自写了粉笺,熟门熟路,各召自己相熟的校书郎来相伴。交通用的小船穿梭不绝,登时杨柳随风青草依依,一派清新之气充盈涤荡。秦淮河上叫得起字号的名校书们便济济一堂了。
赵瑟顾忌着有傅铁衣在,便没有召人相伴。众人听她先前称呼一声“内人”,虽然司空赵夫人的夫君是那位从来不带面纱的丢人显眼货,但“内人”一语,笼而统之范围十分之广,除了正派的夫君,既有可能是他出身高贵的侧夫,也有可能的新正得势的内宠。于是便不敢十分起哄,强要她召伎,含糊过去了事。
傅铁衣瞥了赵瑟一眼。即使隔着厚厚的面纱,赵瑟也立即就感受到了其中的嘲笑。于是赵瑟便来了个先声夺人,凑到傅铁衣耳边轻声道:“怎么,你也要召校书郎相伴啊?”然后又来了个倒打一耙,“你看我都只陪你,你竟然还敢想着勾搭男伎?罚你给我亲一口!”她边说,边以手指轻轻挑开傅铁衣面纱一角,飞快的在他耳下轻轻一吻。
傅铁衣的脸腾得就发烫了。可怜他活了这几十年,什么艰难困苦的局面都经历遍了,到今天终于尝了一把被心爱女人偷吻的滋味。登时溃不成军,连手脚带头脑一起僵住。成功被赵瑟倒打了一杷,无力反攻倒算。
就在此时,厅外大声传报:“卞校书到了。”
傅铁衣趁此机会转开头,赵瑟也坐正身体,两人目光随着众人一起射向外面。只见一个通身白裘的秀颀男子怀抱琵琶跨进画舫。站定之后冲着上首略弯了弯腰算作行礼:“奴卞氏见过诸位大人。“
他的声音的确好听,在傅铁衣的印象里,能略胜他一筹的,只有当年的元元。
赵瑟暗中向傅铁衣道:“他就是巴蜀方面派到金陵的密探。”
傅铁衣愕然转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赵瑟道:“你难道是要……”
赵瑟伸手止住了他的话,神秘一笑道:“马上要有一场好戏开演,先看完再说。”
听她这样一说,傅铁衣只好暂且按捺下心思,随着赵瑟的目光专心去看厅中央长身玉立的卞校书。
此时座上风流自诩的男男女女和一班校书郎都在起哄,乱哄哄地说卞校书姗姗来迟,一定要罚酒并且罚唱。其中,又以长沙夫人家的小公子行止最为荒唐,竟然指挥随行小厮拣出最大号地巨觞,满满的倒了酒,捧着逼到卞校书的脸前。
卞校书倒是蛮有豪气,目光在那小公子的脸上一瞥,便将怀中琵琶交到左手,右手接过酒来。他单手拿着巨觞,一仰头,便“咕咚咚”将那酒不停气地灌了下去。直灌了十几口,巨觞方才见底。卞校书喝完一抹嘴,将酒殇递给身畔小童,就势一个旋身,便将身上雪白的狐裘给脱了下来,露出里面火红的袍子,似一朵儿天边的火烧云,衬着雪白面孔上缓缓浮起的粉热酒意,格外合人心意。他旋身之后,紧接着一个滑步,在绣墩上坐下,翘起一腿支着琵琶,右手用力一划琵琶弦,开声唱道:“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登时赢得满堂喝彩。
他唱得这一段,乃是近来江南各处极风靡的一支曲子《延门秋》。曲子以一位士族公子的口吻,采用自述经历的方式,叙述了叶十一收复长安后如何穷奢极欲,□宫廷,毒害先帝,大杀忠良等等一整套故事。其场景之描摹极是细致入微,恍若亲见。比如说怎么吃一顿饭要几千的金银哪;怎么一件衣服光要宝石就镶了几斤哪;怎么面首情人三千,男男女女都生龙活虎的进去,只剩药渣的出来哪;怎么贪得无厌,弄权舞弊哪。怎么十大酷刑,花样翻新,虐杀忠臣哪;怎么权欲熏心,谋朝篡位,给皇帝老婆下毒哪,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将长安描绘成了人间地狱,将大明宫描绘成了吃人不吐骨头的妖精洞。至于叶十一本人,则活生生被搞成一副历代妖后所通用的貌美如花、心如蛇蝎的标准化形象。而其曲调绮丽,辞藻又极其华美,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极对江南士庶文人的胃口,一经问世就广为传唱,立即风靡江南各地。如今,这曲子由秦淮河上著名的卞校书唱来,更是一咏三叹,别有一番催人心肝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