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淡扫娥眉(669)

作者: 郁之 阅读记录

所有的人都笑了。陆子周握住赵瑟的手,一种陌生了的熟悉直击他的心脏。有些事情,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只要发生了,就将永远存在。

握手的同时,赵瑟身体略微前倾,在陆子周的耳边轻声道:“我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盼望有一天你真正为我做一次谋士。”

“这一天也是我所一直盼望着的。”陆子周答道。

事实证明,赵瑟的确拐来了一位过硬的军师。在陆子周的谋划下,甲申年三月初三日,江南与巴蜀正式联合出兵攻打几乎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的叶十一,拉开了北伐的大幕。

此番北伐,兵分三路,自淮河、山东和荆襄出兵。

荆襄方向上的进攻由巴蜀方面负责,兵分两路北上:狄桂华亲率襄阳的八万精锐,从南侧进攻洛阳;罗小乙率五万自武昌撤出的大军趋武关;另外,元元也将派军出剑阁,进行牵制性作战;

两淮、山东方向战局由江南一方负责。大将军张襄出两淮正面,自寿山向徐州、洛阳方向进攻,水军都统王余,沈林率水军溯汴水西进,以为后继。

山东方向,杨同督前锋诸军由彭城溯泗水,开巨野泽入黄河;大都督曹秋何亲统大军待水路开通后,由泗水入黄河,再沿黄河西进,进取关中。根据赵瑟之前与傅铁衣的协议,傅铁衣将借道给北伐大军,但他本人则不参与这次战争

这次北伐,可谓布局宏大,几个方向的进攻互相配合,足以撑开全局。一旦出兵,就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各路大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凯尽,所向披靡。

三月十九日,战局全面铺开。曹秋何终于也率着主力大军出发了。自家夫君出征,赵瑟自然是要亲自送行的。喝过了送行酒,曹秋何很不要脸地将赵瑟往自己身边一拽,背过人去说悄悄话。众人皆腹诽鄙夷之。

事实上,曹秋何正一本正经地对自己老婆说:“小赵啊,这一次我看就把陆子周留在金陵,不要让他走了吧。反正他又没傢人,你还可以取,破镜重圆也是佳话一段嘛。”

赵瑟瞪大眼睛,张了张嘴,于是劈头盖脸骂道:“你胡说八道什么哪!”

连胜

胜利,前进,再胜利,再前进。

甲申年的北伐,一开始就表现出令人极为振奋的形势。

这理所当然。

东南立国,其攻守之势,虽然是以长江和淮河为根本,但从历史的经验看,以南伐北,出两淮正面就实在是太远了。一般说来,如果没有山东和荆襄两翼以为支撑,这样的进攻往往就会失去依托,从而导致旋得旋失的局面。所以,但凡有所作为的北伐,大抵都是从两翼着手。以山东蔽翼淮泗上游,以荆襄屏护长江上游,是为历代北伐的最好态势。

甲申年的北伐,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最好态势”下展开的。由于赵瑟和傅铁衣私下达成的协议,江南首先确保了山东一翼的安全。即便出于“金匮之盟”的约束和幽燕方向的牵制,傅铁衣不大可能直接出兵攻打叶十一,但至少他也绝不会出兵江南,威胁淮泗。更美妙的是,他天然地阻止了其他人,比如幽燕的卢文瑶和韩德功,以及常山的庞玮对山东乃至整个中原东部的干扰,并且他会慷慨地借道给北伐军,使之可以无所顾忌地从山东侧翼出兵。紧接着江南和巴蜀的盟约又使他们得到了荆襄一翼。再加上两淮正面,三个方向同时展开,一下子就将整个局面都撑开了,从而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那么,从战争布局上看,这一攻略将东南乃至整个长江以南的整体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将中原乃至整个北方的战略空间压缩到了最小,堪称压倒一切的战略。而在压倒一切的战略之上,还有压倒一切的统帅和幕僚。

翻开甲申年北伐的名单,是一份强大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统帅集团和幕僚集团。从狄桂华到张襄,从元元到罗小乙,从傅铁衣到曹秋何,如果不算卢文瑶的话,可以说,除开叶十一本人之外,成名于大郑王朝后期直至末期、迄今为止仍然还活着的全部名将都萃集于此了。换言之,除了叶十一本人之外,他手下的任何将领到目前为止都远比不上这份名单上的人物赫赫有名——当然,一切有名皆来自无名,这些将领们终究也会成为史书中那种金光闪烁的存在。但那毕竟是在以后,在新的王朝,而不是在现在。

或者,正如几十年之后,最后一位曾经参与了这场战争的将领在他八十一岁高龄死去前所感慨的那样:“甲申年北伐啊,那场战争……似乎旧时代所有的大人物都集中到我们的对手那里去了。当然,我们这一边也是有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的,但是,你能理解吗?大多数时间,你的对手不是人,而是那种甚至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横扫天下的老妖怪……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死了,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而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因为幸运所以才活到了最后。然后我们也就厚颜无耻地被称为名将了,只因为我们活得久而已……”

至于幕僚集团,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因为这些人物虽然重要无比,不可或缺,却大多隐藏于幕后,很少站到台前来,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默默无闻湮没于历史的浩渺云烟。然而,从有限的几个知名人物中,仍然可以看到端倪——

比如说陆子周和欧阳怜光,或者很难公平判断陆子周和欧阳怜光究竟谁更擅长于谋略,不过,如果只是根据最后的生死结局来确定他们之间高下,那么欧阳怜光的确是死于陆子周的谋略。

上一篇: 遗千年 下一篇: 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