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扫娥眉(699)
陆子周叹了一口气,眉头舒展开了又缓缓地皱在一起,沉吟半晌才抬起头道:“大将军所说的最好时候我明白,只是,我担心,拖延下去未必没有夜长梦多的嫌疑。毕竟从叶十一历次作战的经历看,他从来都速战速决。天意也好,人力也罢,一场战事拖到三四个月甚至半年还悬而未决的时候几乎没有……”
“看来狄帅的死对陆兄的心境影响不小……”张襄眼眸里露出含蓄的笑,“其实说到叶十一,我应该比陆兄更了解一些。陆兄是中原大战之后才开始和他对战吧,我从他刚学兵法就和他在一起了。十一啊,他最大的毛病就是认死理。所以他会死攻襄阳的。襄阳,那可是铁打的襄阳城啊,陆兄。四五月份桃花汛就要来了,难道蜀王连那个时候都坚持不到么?你知道的,叶十一手中最厉害的是骑兵,当然我张襄手里的才是真正的河西铁骑。但如果现在发动,胜算不过五五之数。而他最薄弱的部分却是水军……”
张襄说得完全正确,所有的历史都证明将襄阳那座城池守住三四个月是绝对没问题的。然而陆子周心中总有不会这么顺利的感觉。但是感觉是不可能拿来说服张襄的,于是他终于勉强答应道:“好吧,我会和元元谈的……”
乙酉年元月二十三日,陆子周抵达襄阳。
再一次相逢,当着无数的将士,元元踏前一步,张开双臂突然紧抱了他,“子周,你终于回来了。”她说。
元元紧勒的手臂几乎让陆子周无法呼吸,他的心中一阵迷茫。这时,元元却已经放开了手臂,一边后退一边连声道:“你休息,好好休息一下,我杀退了追兵,马上回来。”
她转身按着宝剑离去,猎猎作响的寒风吹动她的火红的战袍和头盔上同样色彩的红缨。
襄阳
乙酉年元月初六日,之战爆发。
襄阳之战,确切的说应该被称作“襄樊-寿州之战”,只不过襄阳作为一座承载了太多传说的城池,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名气太大。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算作是囊括了大郑末年所有的反对力量,最后背水一战的“襄樊-寿州之战”就被马马虎虎地称作了“襄阳之战”。这以后,在军事上颠覆叶十一所代表的河东集团的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虽然之后,也还有一两场规模比较大的战役,但那与其说是为了胜利而战,不如说是为了尊严而战了。当然,即使那个时候,从政治上颠覆叶十一及其武人集团的可能还是存在的,不过……现在还是先回到襄阳之战吧。
襄阳之战,从一开始的进程上看,基本上是符合陆子周在回答赵瑟时所作的估计的。
叶十一以南阳作为依托撑开来整个战役。在进攻方向上,他选择了以荆襄为主,两淮为辅的策略。他本人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襄阳,而由罗文忠率领水军进逼寿州。这也是他选择从武关出击南阳必然的后续,可以算作是谋定而后动。
所以,襄阳之战一旦发动,中原北伐驻军在河东铁骑冲击下本来就很不堪的局面立即更加雪上加霜起来。曹秋何从洛阳一路往彭城败退。张襄甚至直接退回到了寿州。凭借着河西铁骑来去如风的优势,他甚至连像曹秋何那样顽强不屈地拼死抵抗都没有,就一路风驰电掣回了寿州。搞得曹秋何目瞪口呆,风中凌乱(没啥,其实主要是因为以前都是他跑了人家拼死抵抗,这回人家跑了留他顶缸曹大公子习惯不来),半响才非常刻薄的道:“张襄那小子,真他娘的不仗义。怎么着,从散关跑了一回不算,他这还跑上瘾了?难不成是落下毛病了?哼,河西铁骑,合着就让他跑着玩儿的?呸,真给他们张家列祖列宗丢人!”
其实,张襄这么快跑(没办法,曹大公子坚持要用这个字眼)回寿州倒底是不是给他们张氏的列宗列宗丢人还是非常有待商榷的。因为,如果说叶十一所发动的襄阳之战还有什么美中不足,还有什么缺憾,那就应该说是狄桂华死得太突然——这绝不是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而是狄桂华死得太突然,南阳之战就比叶十一估计得更早结束;南阳之战的胜利来得太快,按照计划出兵的罗文忠水军自然也就没法立即赶到战场。这计划赶不上变化,叶十一只好放缓脚步等待水军集结完毕后再发动襄阳之战。他这边发动的时候稍一耽搁,张襄那边撤退得再快一点,于是,终于叫张襄赶在罗文忠彻底封锁道路之前带着几乎完整的天下第一劲旅河西铁骑撤回了寿州。
这一下,本来叶十一胜券在握的襄阳之战立即就增添了无穷的变数。按照陆子周的说法,就是“襄阳之战,唯一的胜算在于寿州城里有一个至少与元元水平相当的统帅,并且这个统帅手下有一支能够撕破叶十一包围的军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机会充分发挥襄阳与寿州互为守望、互为补充的形势,如果两军通力配合,然后才能有机会击破叶十一的攻势,反败为胜。”
在这里面,“两军通力配合”这样的软指标暂且不去考虑——实际这也是没办法去考虑的,但从两个硬指标上看,统帅和军队,由于张襄及时回到了寿州,倒是同时满足了。
首先,统帅方面,张襄作为张钰的儿子,张氏河西军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虽然始终没能突破天赋上的限制,达到叶十一、狄桂华那种超一流的层次,不过和元元大致相当倒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之前,他们在散关长达半年的对峙就是明证。甚至有很多观点认为,张襄在眼界上实际是高于元元的。这不仅仅在于张襄的老师是他的父亲张钰,更重要的是,在陷入内战的泥淖之前,张襄始终是在河西对战乌虚的——当然,也并不是说外战的地位一定就高于内战,而是所站的位置不同,说是眼光也好,说是胸怀也好,姿态总是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