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淡扫娥眉(727)

作者: 郁之 阅读记录

“你干脆连我一起杀了算了!”只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知道赵瑟这一番亲自出马有多少赌气的成分了。然而,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她绝不是全然赌气。

亲自到寿州去,这个动作除开骄纵女孩对待情人似地赌气,还有的是成熟政治家的理智抉择。只不过赌气永远是显性的,理智永远是隐形的,两种情绪混杂一起,于是只听到了赌气。而当几天之后,赵瑟从陆子周死亡的最开始的打击中渐渐恢复过来,不再一味的赌气,理智就占了上风。于是,到寿州去的目的也就十分明朗了。

应该说,在赵瑟的心底深处,她是真的害怕了。她原本以为,那些意料中必将到来的死亡是她能够接受的。她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冷酷与无情。而当陆子周的死讯活生生的摆在她面前,她才终于明白那种残酷与痛苦真不是她能承受的,她还远远不够冷酷,不够无情。所以,她必须站出来结束这一切。她决定向叶十一低头了。

就这样,赵瑟怀着准备低头认输的心情来到了寿州。然而低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寿州之战已经开始了。而战争一旦发动就不可能轻易停下,就算想认输那也是要看有没有机会的。

箭语

赵瑟刚登上寿州,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城下激烈无比的鏖战。

战争的声势搞得很大。叶十一披挂上阵,亲自指挥进攻。寿州一方,张襄也亲自率军反击。进攻与防守的焦点都是寿州城外淮河南岸的紫金山。在紫金山,张襄重重叠叠扎下了十八座连营,护卫犄角,与寿州城守望相互。叶十一要攻下寿州,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紫金山。于是,围绕着紫金山,敌我双方十几万人马撒将出去大肆厮杀。十几万人厮杀的场面是何等的宏伟壮观啊,整个紫金山都仿佛是被翻腾的江海淹没了,使人看来颇有浩浩汤汤之感。

以赵瑟当年在中原监军之时所培养出来的有限眼光看来,这场战斗似乎正进行到紧要处。大抵一个不好,正在角力的双方就要有一方败退了。当然。叶十一退了收拾收拾明天还能再来,张襄要是退了,恐怕紫金山就要丢了。一旦紫金山失守,寿州将陷入彻底的孤立。从这个角度上讲,张襄要稍落下风。于是他这一方带了破釜沉舟的心情,反而厮杀得更加勇猛。

寿州城上拼了命的擂鼓助威。“咚”、“咚”的声响犹如响雷,一阵紧过一阵,如同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住了赵瑟。赵瑟的全身都仿佛随着这密密的鼓声抖动。间或有一声重鼓爆炸在她的耳边,像是几乎连心都要随那鼓声掀翻了天灵盖跳出来。赵瑟拖着胸腔里咚咚作响的身躯,尽可能让自己站得英姿勃勃一些。虽说她是打算低头认输来的吧,打仗的事真帮不上什么忙,可既然赶上了这一出,再怎么也不能打击自家的士气啊!

因为寿州军中主要的大将都随张襄出战了。这个时候,陪着赵瑟登城观战的除了厢军指挥使江源也就是一干无甚紧要的参将、稗将,再有就是城上守卫的将士。除了江源之外,都不是什么大人物,更搞不清上面大人物的心思,是以,赵瑟这般显赫的贵妇高官能甘冒箭矢,亲自登上城头站一站,大家伙儿还是很受鼓舞的。

正巧城外一阵急射,射翻了一批守城的将士。为首的校尉也被一箭贯穿左胸,但其人却剽悍异常,一手按住伤处,扔咬牙奋战。直到另一批人马顶上,他才被拖下来裹伤。这情景,让赵瑟突然想起当初中原大战,自己与傅铁衣一道陷入流寇包围,日夜苦战的日子。于是,脑子一热,她竟走过去亲□问受伤的校尉。

那校尉鼓舞之上更受鼓舞,一时鼓舞得大发了,激动之下,竟是翻身而起,一把拔出自己身上的羽箭,然后单膝跪倒,献上道:“请大人也射一箭,以壮我军威。”

“这个……”赵瑟一怔,瞅着那染血的箭为难了。心中不由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应该去搞那些装模做样的把戏。现在可怎么办?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人啊,赵瑟旁边的江源立即就出面打圆场了。说起来,这位江指挥使和赵瑟还有那么一星半点的亲戚关系。他是凭借当初一而再,再而三地献上儿子的功劳,才能依附上门阀赵氏然后得以飞黄腾达,算是赵氏家臣似的人物。因此,赵瑟那里一犯难,他马上就察觉了,然后自然义不容辞,要站出来替主人顶枪扛刀。他大声斥责道:“放肆!大人是什么身份,以女子娇贵之躯踏足此地已是我等的无上荣耀了,怎么能求她拉弓射箭?还不快快退下!”

奈何那校尉却是个实诚人,只道赵瑟是不会射箭,于是便诚心实意地建议道:“末将知道大人是女子,不会射箭。可大人不会射箭没关系啊,拉不开弓弦也没关系。大人可以用弩,不消拉弦的。只要是大人亲手射的,将士们都会精神百倍,更加浴血奋战。”

这一番话立即就得到围观将士们的哄然叫好,于是其余的将领也都跟着起哄。

赵瑟看着校尉脸上无比认真而诚恳的表情,耳边听着将士们的鼓噪声,心中一阵烦乱。如果面前的这些是高官显贵,她自然有得是办法拒绝。然而问题是,他们不是。以前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赵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些卑微的小人物,不过赵瑟感觉,这时候不能拒绝他们的要求。于是,赵瑟点了点头,冲那校尉道:“好,你起来吧。”

将士们发出一声欢呼,迅速准备好了弓弩送上来。赵瑟推辞不得,只得从某个半跪的小校手里接过弩。

上一篇: 遗千年 下一篇: 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