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淡扫娥眉(744)

作者: 郁之 阅读记录

叶十一一进门,曹秋何就乐了。他得意洋洋地伸了个懒腰,然后恢复到原来地姿势,气沉丹田,两眼有神,吞吐间雷霆万钧,一阵嬉笑怒骂就从他不停翻动的嘴唇间一气呵成了——

“小叶!我就说嘛,你怎么能不来。别人劳不动你的大驾,难道我曹秋何落网了你还能坐得住?你说咱俩是啥关系啊,往远了说咱俩一起上过阵,杀过敌,那是亲如兄弟啊。往近了说,咱们比兄弟还兄弟!是啊,能不比兄弟还亲吗?不然我夫人你不能哭着喊着非要傢不可。单冲这一点你就不可能不来啊!错过了今天你还能有机会当面叫我一声大哥么?小叶我知道你这人心眼小,所以你不用拿眼瞪我,不叫就不叫呗,哥哥我一惯高风亮节惯了,不会跟你计较的。不过有一桩事咱们得说明白,甭管你杀多少人,你往后有多大的功业,只要你还进赵家的门,你就得承认赵瑟的结发夫君,始终是咱曹大。至于别的事,马马虎虎咱也就不和你计较了。”

叶十一长呼一口气,平静地道:“这一天,从你傢给赵瑟那一天起就应该想到,所以也不必后悔了。”

“后悔?”曹秋何翻身坐起,看着叶十一的他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愿赌服输,我曹大这辈子,从来就没有个悔字!”

叶十一点点头,将手中赤霄剑轻轻放在桌上,转身向帐外走去。

曹秋何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伸手一捞,将剑握在手中。拔剑出鞘,登时大声喝了一个“好”字。他以指肚抚过剑锋,赞叹道:“高后断蛇剑,十二年一磨,刃常如霜雪,剑名曰赤霄!”

“好啊,好!赤霄剑,千古第一帝王英雄剑。”曹秋何慨叹道:“我曹大虽生不能执此英雄剑,今日能死于赤霄剑下,亦死无所憾!”

他说完这一句,弃去剑鞘,改为双手执剑。调转剑尖拼力向下一刺,整个剑身便全部没入小腹之中……

诚意

乙酉年三月二十一日,叶十一攻克彭城,曹秋何以赤霄剑插入气海,自尽身亡。

这样,叶十一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向天下人证明,胜利者并非总是宽容的。

这种近乎于严酷的不宽容与不妥协,主要体现在曹秋何的身后事上。所谓身后事,简单说来,就是曹秋何的尸首和葬礼。一般说来,曹秋何的尸首应该是还回金陵去的,葬礼也自由金陵方面去办。不管怎么说,曹秋何都是江南小朝廷最高一阶的军事统帅,金陵方面能够排进前五的重要人物。在不打算以谋逆的罪名追究江南重臣的前提下,他的尸首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回到金陵。因为如果说叛逆,即使都是前五,曹秋何的排名也绝对在赵瑟之下——赵瑟永远排第一无争议,没有任何理由对从犯追究到底却放过首犯的。然而,出于某种众所周知的心理,叶十一没有将曹秋何的尸首送回金陵。

当然,叶十一非要把曹秋何的尸首留下来不可,倒也不至于是为了将它挫骨扬灰,让万恶的曹某人死无葬身之地。在对待情敌的问题上,叶十一虽然一贯小气,但绝不阴暗。他的小气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只和赵瑟身边的活人计较——只要你肯死,只要你的身体连同灵魂一起永远不回到赵瑟的身边,他是绝对不会嫌弃帮你办一场葬礼浪费时间的。只不过,葬礼的盛大和隆重程度就没法太过期待了,能够中规中矩地挖个坑埋了,再给竖块碑,就算相当不赖了。

于是,曹秋何就这样被埋葬在了彭城。他的墓碑异常简洁,几乎开创了一代帝王将相的先河。没有生平记录,也完全看不出嫁人与否,墓碑上,除了生卒年月,有且只有叶十一钦定的五个大字——曹秋何之墓。

实话说,叶十一这事儿办得很不怎样,与他目前的身份地位很不相称。江中流对此格外有一些不同意见。不过,截止到葬礼完成之时,江大人的所有反对一直还都在腹诽阶段原地踏步。

“这未免也太掩耳盗铃了吧?难道你不给写墓志铭,别人就不知道曹秋何是什么人,和赵瑟是什么关系了?有必要这么小气么?”江中流对叶十一在这件事情上近乎幼稚的表现感到匪夷所思,所以直到葬礼结束之后,回到自己的居所,他还翻着白眼琢磨这件事。

琢磨着琢磨着,江中流就有那么点义愤填膺的意思。大概江大人是把自己当曹秋何了,所以在“义愤”驱使之下,他竟然拍案而起了,并且很是发表了一番宏论:“有些事实不是你不承认,它就会不存在的。或者世人因为你的权势将已经发生了的事当作从未发生一般,然而,事实永远是事实,真相可以被忽视、可以被掩埋,可以被抹煞,却永远存在,正如真理永远颠簸不灭……”

必须承认,尽管当时一个听众都没有,江中流能说出以上这么一番义正辞严的话,完全是因为当时他喝了酒,这个酒壮怂人胆。

江大人近来真的很怂很不幸,其不幸的程度足以令任何理解他处境的人为之掬一把辛酸的泪——当然,如果真有人能了解他的处境的话。正当叶十一忙于代办葬礼之业务时,江中流因为某件倒霉的工作被两个人逼迫得几乎要上吊跳河。这个“某件倒霉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与金陵和谈;而逼迫他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老板叶十一,另一个则是他的同僚欧阳怜光。

说到逼迫,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应该说成是夹逼。攻陷彭城之后,叶十一便命令江中流立即着手与金陵方面的和谈。这样,当他的大军开到长江时,南北和谈正好就可以达成,这样他和赵瑟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见面了。与之相对的,欧阳怜光却希望和谈的时间能够尽可能地往后拖延,拖延到大军一路打过长江攻陷金陵更是最好不过。这种公然违背叶十一意愿的事,显然没有和谈实际执行者的全力支持是不可能做到了。所以为了得到江大人这位宝贵的盟友,欧阳怜光几乎是一天一封密信,如此这般大肆劝说起来。

上一篇: 遗千年 下一篇: 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