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扫娥眉(831)
“灵柩运到长安安葬吧,明年下雪的时候。”
谢奕大喜过望,登时跪拜道:“谢主上成全。”
……
乙酉年十二月下旬,叶十一再一次向江南增兵并发布诏令敦促金陵投降。一时之间,青冀等四十三州兵力几乎倾巢而出,压向已经不堪重负地金陵。叶十一严令主将宇文翰,务必在二月讯期之前攻克金陵,同时他也向前线派遣监军——人选上由于惯作监军的江中流脱身不得,于是毫无悬念地遵循了大郑的旧例,自金吾羽林二卫地近臣中选择,最后定了左金吾将军陈晓虎。
这之后,就是过年了。新年第二天,来自刚刚从剑门关逃出巴蜀,目前暂时留在秦州的欧阳怜光关于“元元死亡,巴蜀内乱”的紧急奏报就到了。
奏折被叶十一扔在案上,叶十一很不悦地道:“元元死了么?“
“是”中书省新进的官员恭谨的回答,静听下文。江中流却自发自动在心里替主君补上了没能说出来的话:她怎么总和我过不去!
叶十一略作沉吟,便作了决断:“授欧阳怜光以钦差督军汉中,暂时就留在秦州,等着和陆子周谈判好了。之前也不必回长安,免得无事生非。”
诏命传到秦州,欧阳怜光接了,不禁笑道:“看来主上很不希望我回长安嘛!”待到晚间欢迎中使的宴会上得知了增兵和派遣监军的消息,欧阳怜光的笑容就有点意味深长了。
“不是文臣监军么?这可有点不大对劲啊……”她自言自语道。
政变
“监军?所谓监军……”
就这个监军问题,欧阳怜光反复琢磨了一宿。次日一早,从床上爬起来,送走传命的中使,转过头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汉中全体地方官员及驻军将领会议。会上,欧阳怜光言简意赅,表示为了完成主上托付的重任,实现对巴蜀一地的和平吞并,她,欧阳怜光将以钦差督军的名义发动驻汉中全部兵力进逼剑阁,以敦促巴蜀方面尽快达成内部统一从而回到谈判桌前。
此议一出,众皆目瞪口呆。随之而来的,就是众口一词地反对。无论地方官员还是驻军将领,都认为欧阳怜光这么干实在是很不妥当。
“巴蜀毕竟已经接受朝廷蜀王的封号了,名义上讲就是自己人。贸然动用武力,万一适得其反怎么办?而且没有朝廷的命令,没有经过主上的首肯,怎么能私自发动进攻?挑起乱子谁负责?”地方官员们如是问道。
“大人们,请注意,我说的是进逼不是进攻。”欧阳怜光不屑地驳斥道。对于这类指责,她见得多了。那是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当即便侃侃而谈道:“请记住,向利州剑阁一线集中兵力,是正常的军事调动,不是进攻。我是主上钦命的汉中督军,汉中一地的军事如何部署,正是我职权范围之内的事。自然所有一应事务及后果都由我欧阳怜光全权负责,诸位只要听命行事即可。我想,主上既然命我主持此事,就是给了我这个权利!”
要是叶十一听到欧阳怜光这番话,大约得在心里后悔:果然是一点权利都不能交到欧阳怜光的手里!
给欧阳怜光一个支点,她能翘起整个地球。
地方官们同样是腹诽不已。是啊,正常的军事调动。可你这一调动,立即就形成了大举进攻剑阁的假象。巴蜀能没有反应吗?你就能保证人家的反应不过激?要是万一人家没能像你想的那样乖乖谈判,反而奋起反抗了呢?退一万步讲,几万军队上人家门口列队示威,有点小摩擦再那正常不过了。然后摩擦变成战斗,战斗升级成战争,于是和平吞并巴蜀就此吹灯拔蜡,成为妄想——然而腹诽之所以是腹诽,就在于不能说出来。既然欧阳怜光宣示了她的权利并明确表示将为此负责,那么地方官们不能反对了。事实上他们也无法反对。他们可以越级上奏朝廷——当然,这本身就很有风险——但在叶十一亲自阻止欧阳怜光之前,他们只能听命行事,于是也就无话可说了。
驻军将领们也有一些疑虑。和文官不同,武将们并不大关注政治后果与责任,但是,他们得考虑战争怎么打,以及能不能胜利的问题。汉中的驻军,主体上是越鹰澜驻守大散关时期作战带出来的军队。在越鹰澜的影响下,作战思路非常正统,讲究的是不打无把握之仗。欧阳怜光要求进逼剑阁,他们就要考虑万一蜀军出兵怎么办。是退是打?如果退,那形成大举进攻假象从而向巴蜀施压的目的就失败了。可如果打——那你还不如真的下令进攻呢!至少咱肚中有粮,心中不慌啊!现在明摆着没有援军,就汉中这几万军队,扔巴山蜀水那连声响都听不到。打剑阁,那就是送死!
“笨蛋!”欧阳怜光大约心情很不错,听完武将们的控诉立即就笑了,说道:“谁说要你们真格攻下剑阁打进成都去的。威慑,威慑懂么!当然,一鼓作气攻进成都的姿态还是要的。如果蜀军进攻,我们当然要反击,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蜀军出战,就索性攻打利州,摆出正面进攻剑阁的姿态!不要怕天险。不是有一句话叫做马革裹尸吗?为了主上的大业捐躯,正是吾辈之荣耀。”
将军们都傻了。不怕领导有文化,就怕领导太有文化。由文官思想而发起战争并不可悲,可悲的是要你去执行而你还不能反抗。于是,将军们也沉默了。
就这样,丙戌年元月初九日,抱持着“虽然陆子周也是搞政变的行家里手,我也相信他有自己独立完成的能力,但既然时间如此紧迫,我还是帮他一个忙好了”这样一种心理,欧阳怜光谨慎地按照自己的职权范围,恰到好处的将汉中一地全部兵力共计六万人(包括老弱兵残及不在编人员)压到了巴蜀国门的前沿阵地——利州,以有穷的兵力成功地发挥出了无穷的声势,只差悍然发动袭击这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