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名门天姿(361)

作者: 紫苏落葵 阅读记录

总之,六房发迹后的事,祖宅是没有一天不议论的。

如今,这六房要回来,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还送信回来。不知能有什么显摆的。”老四媳妇向来嘴糟,撇撇嘴就径直说了。

老夫人没理会,径直打开,就瞧见说“二十日后到达”。她是经历风雨的人,如何不知杨王氏写这封信的目的,顿时觉得那女人简直是挑衅。

他是真心后悔:当日怎么就没好好打听一下,只图便宜,为老六娶个名门庶女回来,却不计是那狐媚子的侄女。如今看来,这杨王氏与她那狐媚子的姑姑与,还有他那犯贱的姑婆如出一辙。

“小人得志。”她轻吐一句。

下面的女眷都在附和:“是呢,小人得志。”

老夫人不想理会这院落里的女眷,儿媳妇也好,孙女儿也好,说来说去也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老夫人累了,你们且散去吧。”一直没开口的大夫人缓缓地说。

众人一听,知道事情不对劲儿,也不敢撩虎须,赶快告退。’

不大一会儿,偌大的院落,就剩了老夫人与大夫人。

“老太君,我这就吩咐人去打扫六房的宅子,毕竟是一家人。”大夫人说。

老夫人看了看她,点点头,说:“去吧,也只有你懂。”(未完待续。)

第223章 应对

初春,北地还寒冷,稀稀疏疏的树木冒死嫩芽新发。许多达官贵人还裹着厚厚的冬衣,而敏锐的农人早已觉察温度回升,大雁归来。封冻的土地已解冻,于是农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照例在农人开始繁忙之时,长孙皇后携了后宫女眷、朝廷命妇入田间地头,开始一年一度的农事祭祀亲蚕,寓意来年是个丰收年。

御书房内,李世民正来回踱步。

“粮食筹集如何?”李世民停下脚步问长孙无忌。

“陛下放心,从去年开始筹集,太仓已满仓。”长孙无忌回答。

“杨刺史有何看法?”李世民又询问过年赶回来述职就被留在长安的杨恭仁。

去年,杨恭仁被任命扬州刺史之前,曾于深夜秘密进入御书房拜见李世民。当时,李世民板了脸,问:“不知杨刺史还有何大事,要如此秘密?”

“陛下,杨氏家族里有一女娃,降生时,曾有鸾鸟绕梁三匝,衔来五彩石。后来痴傻九年,前几日,忽然不痴傻了。”杨恭仁说。

李世民一惊,“哦”一声,问:“可有找高僧瞧瞧?”

“淑妃刚好省亲,带了李淳风道长,李道长亲自瞧了,不是鬼魅作祟。”杨恭仁回答。

李世民从鼻子里“嗯”了一声,道:“怪力乱神,切不可多言。你我君臣,在此说说即可。”

“臣下谨遵陛下教诲。”杨恭仁拜了拜。

李世民拨弄了一下案几上的奏折,示意杨恭仁讲述。

杨恭仁便说:“此女自言因鸾鸟捣乱让她魂魄不稳,鸾鸟主人一个叫潘的得到仙人就带她残魂破魄去修炼。前几日被歹人所害,才不得不返回。”

“哦?”李世民这一瞬间,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冲动,那眸光里闪过一丝期待。

杨恭仁在权力场上角逐日久,自然揣度得了李世民也是对寻仙这种事动心了。那么,自己这侄女儿就不至于有性命之虞。

“是的。此女乃臣下六弟小女。如今醒来,虽未曾有神奇之处。但她与我说起,她师父曾交待了几件事,让我务必转告陛下。”杨恭仁顿了顿。

李世民蹙了眉,狐疑地扫了他一眼,问:“何事?”

杨恭仁也不管李世民的怀疑,径直说:“臣下侄女所言,她师父委婉说过,明年开春,旱魃横行,蝗灾肆虐。”

“痴女说话,何以当真?”李世民反问。

杨恭仁拜了拜,道:“当日我亦这般怀疑,但臣下侄女所言,三月日食。”

李世民一惊,只蹙眉,又问:“除此之外,可还有别的事?”

“据说大旱蝗灾后,关中大水。”杨恭仁又说。

李世民站起身,在烛火摇曳里走来走去,走了许久后,才停下来,反问杨恭仁:“此事甚为风险,你为何要说?”

“臣下并非为了自己的前途,亦不是为杨氏利益。毕竟,我亦年迈,浮沉大半生,所希望的亦不过是天下太平。而陛下与大唐能给予天下百姓这份儿太平。臣下冒死亦也要禀告。但因为鬼神仙道之说,我亦将信将疑,故而只能以此方式来与陛下说起。还望陛下不动声色予以应对。”杨恭仁说着,跪地行了匍匐大礼。

“你且起身,此事我亦知,便自由定夺。你此去扬州上任,还请竭心尽力,为扬州百姓谋求福利。”李世民说。

杨恭仁不再说什么,弓身退出御书房。御书房外,正等着的长孙无忌扫了他一眼。

李世民自然不会将此事与长孙无忌说起,莫说此事存诸多疑点,就是弘农杨氏在这几年所做的谋划,他却也知晓一二。

不过,思前想后,李世民也看不出杨恭仁所说之事于他于杨氏有什么好处,搞不好还得配上杨氏一族以及那个女孩的性命。因此,他还是召来长孙无忌,着手收购粮食的计划。

“陛下,大唐初定。去年吉利趁我们不备来袭,席卷不少财物,国库如今空虚。”长孙无忌不解,也以此试探一下李世民,想要知晓杨恭仁方才所说为何。

“一国之本,你切勿多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扫了长孙无忌一眼。

长孙无忌不敢多言,只连连称是。李世民却是继续说:“民乃国之根本。朕只是想若有个天灾人祸,太仓里都无粮,这——”

上一篇: 锦堂春 下一篇: 莫清歌:代嫁狂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