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从高考开始(250)
“LNG船的使用率并不高……据了解,南江厂新建的这艘LNG船所耗费的成本要高于直接购买一艘LNG船。”
这些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有一阵子发得尤其频繁,还有那种对船舶行业了解不够深的人来问程安民,说他们非要上马LNG船项目,是不是劳民伤财?
从这个项目启动以来,内外究竟面临了多大的压力,没有人比程安民更清楚。
现在LNG船造出来了,他身上的负担顿时减轻了。
这艘LNG船建造时间长,下水试验的周期也不短,南江厂上上下下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比当初造散货船压力大多了。”陈辽道,“那时候问题其实也不小。”
“咱们的心态和那时候也不一样了。”林叙笑道,“现在咱们厂造七八万吨的散货船都不在话下,最近厂里是不是在造十万吨以上的散货船了吗?”
事实上,不仅是南江厂,国内数家船厂在生产大型巴拿马型散货船方面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在造出口船这个目标上,各家船厂都在坚实地向前迈进。
好在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试验条件,南江厂这艘LNG船最终还是通过了考验。
厂里为这艘船剪彩的时候,林叙也不由深深松了一口气。
“这下不用再过睁眼闭眼都是船的日子了。”他一脸放松道。
“难说。”徐军杨道,“以我对厂领导的了解,到了这个时候,厂里只会想着更进一步。”
“也是。”林叙道,“LNG船一旦开始造,周期只会按年来计算。”
南江厂第一艘LNG船成功建造的消息逐渐传播了出去。
能造LNG船,意味着南江厂有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厂的潜力,这个消息不仅被国内媒体反复报道,也受到了国际船舶市场的关注。
日子国和K国的媒体关注点都在南江厂这艘LNG船的性能上,力图深挖南江厂采用的技术,以证明它根本无法和本国的造船厂竞争。
然而,眼下并不是南江厂刚刚崛起的7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南江厂的造船水准已经得到了认可。
何况哪怕是如今建造LNG船已经具备了相关经验的两国船厂,在第一次建成LNG船时,也经历过磕磕绊绊不被认可的阶段。
在那时候,不管是日子国自己的媒体,还是船舶相关的媒体,对待日子国的LNG船都并不苛刻。
……
南江厂方面原本以为,这艘给国内的LNG船造出来之后,厂里暂时不会接到来自海外的订单,然而,时隔不久,南江厂居然已经收到了好几家海外厂商的报价。
虽说订单大多来自以往和南江厂有过合作的国家,但毫无疑问,有订单就是巨大的飞跃。
领导们都没有料到,南江厂的这艘LNG船居然受到了这么多关注。
订单这块林叙一般不参与,不过造一艘LNG船究竟要花多少钱,林叙还是清楚的。
媒体报道有一点没错——就成本而言,南江厂造的第一艘LNG船确实比单独购买一艘船更贵。
但那是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南江厂确实走了不少弯路——不管是耗费的时间,还是浪费的材料,都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就比如殷瓦钢一项,建造初期的成本相当高昂。
接下来如果造新的LNG船的话,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规避的,造的船越多,单艘船的成本就越是可以往下降。
第131章
补充
第一百三十一章
之前参与厂里其他项目的时候, 林叙基本只负责造这一流程,而这艘LNG船造出来之后, 厂里接了新订单,领导们则安排林叙参与到了谈判环节。
用领导们的话说,林叙这是能者多劳。
除此之外,林叙除了要了解LNG船的生产环节,也要对这一类船舶的生产成本、报价、利润等各个方面有了解。
林叙是走技术路线的,可造船涉及的不仅是技术,也有节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进行建造,并获得相对可观的利润,这是一家船厂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
“我们懂没错, 但我们都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了,有些项目还不是得你们去谈?”
刚认识施家望的时候,林叙才进南江厂, 还是个新鲜的年轻大学生, 一转眼, 他就迈过了三十大关,而施家望那时候还是个面容严肃、性格古板的中年领导,肉眼看着就苍老了不少。
但因为林叙是他亲眼看着成长起来的,施家望对林叙相当照顾, 已经超过了普通的领导对待下属。
他几乎亲眼见证了林叙从初出茅庐到成长为南江厂的骨干。
哪怕林叙个性不够圆滑,对于造船这件事也比旁人更执拗,但施家望一直觉得,就得是他这样的性格, 才能真正把船给造好。
搞工业这一行, 不能都是圆滑的人,多少得有几个在旁人看来特别固执、特别能坚持的。
林叙好歹tຊ是名牌大学毕业, 数学实力强,又有丰富的造船经验,厂领导把他叫过去讲了几天,林叙立刻就通了。
卖船和卖其他商品的区别并不大,只是一艘船的造价更加高昂,涉及的零件更多罢了,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专利成本……这些部分都要考虑到。
当初去G国谈LPG船的订单时,林叙就觉得合同厚得不可思议,感叹在他们厂干财务也不是件轻松活,而到了LNG船,合同的厚度更是相当惊人——厂里各种细节扣得仔仔细细,除了涉及到经济上的,还有售后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