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145)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没准是吴飞白事先教了一些应对的说辞给阮霍,而这位堂堂钦天监监正正在这儿临时抱佛脚,背台词呢。

李好问思绪正在发散,忽见文应贤凑过头来,看了看他,眼神里流露出一丝诧异。

“李司丞,你看着不像是第一次面圣呀?”

李好问向文应贤行了个叉手礼:“下官确实是第一次面圣。”

“原来如此!”文应贤拍拍胸口,眼神里又多添几分势利,皮笑肉不笑地道:“今日出了这样的怪事,李司丞可要多担待些。毕竟诡务司直接对此等‘诡奇事务’负责,万一圣上有所怪罪,秘书省可是担不住的。”

李好问:“那是自然。”

他答得平静,语气里一点涟漪都没有。

惹得文应贤和阮霍一起回头,都认认真真地看了他一眼,想要知道这个年轻人这般“有恃无恐”,究竟是为什么。

自然是因为“万法归宗,为我所用”的缘故——李好问在心里对自己说。

他不像文阮等大唐土著那般忌惮天子,一来因为他是个穿越者,并不认为封建阶级的统治者有什么三头六臂比自己厉害多少;二来也因为屈突宜早早就告诉过他:诡务司是事实上凌驾于大唐朝廷之上的机构,大唐天子并没有能力过问诡务司的司务,诡务司财务完全自理,内部的人事也全由司内自决。

既无人事任免权也无法干涉其司务与财政,那李好问还怕大唐天子作甚?

此行入宫应答,不过是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君臣和睦罢了。

另外,李好问这次初入大唐皇宫,的确是有恃无恐——此刻,李好问的右手掩在官袍的袍袖中,轻轻触摸袖中一面巴掌大的小铜镜。

若是这面铜镜此刻被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人们便可以看见它表面浮现出四个字:“当他放屁!”

当谁放屁?——自然是当那毫无担当,只晓得推卸责任的文应贤是在大放狗屁了。

这面铜镜叫做“消息镜子”,是诡务司内同僚之间用来保持联系的法器。镜子的使用有多种方式,可以用于彼此传输文字,也可以相互交换声音和影像。当初李好问一行人在倚云楼遇到大青面,屈突宜就是用这面铜镜通知司内同僚的。

现在李好问开启了镜子的单向声音传输功能,诡务司那边可以随时听见这边的动静。

诡务司内同僚们的反馈,则完全通过文字传递。

而李好问使用这枚法器别有一样优势——他不需要将铜镜从袖中取出,只要用手轻触,就能读出浮现在镜面上的文字。

如此一来,他与诡务司内的同僚们之间便有一种隐秘的实时信息传递渠道存在,就好像是碟中谍的特工,执行任务时能从耳机中听见同伴的指点。

少时,承天门开了一条小缝,一名小黄门冲文应贤努努嘴。

“快!”文应贤连忙招呼上阮霍与李好问,三人一溜小跑,进入承天门。

袖中,镜面上出现四个字:“无须着急。”

李好问顿时放稳了脚步,不疾不徐地向前走。

他不着急,前面几人再着急也没有用。

文应贤想了想,便也一起放慢了脚步,甚至比李好问还要慢些。阮霍也会了意。这两人不知不觉便落在了李好问身后。

小黄门看看李好问如此年轻,便知文应贤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当下也不多言,只管引着李好问一行人向太极宫正殿西侧的一间偏殿内赶去。

很快到了地方,便听几个太监拉长声音高声了文、阮、李三人的姓名与官职,随即里面宣三人入内陛见。

李好问是第一个进殿的,进殿时略微向带路的小黄门点头示意。那小黄门便回以谄媚一笑。

另两位官职比他高,但都执意跟在他身后。

进殿后,李好问伸出双手,叉手为礼,道了一句:“诡务司李好问拜见圣人。”

文应贤与阮霍随后进殿,相互看看,脸上都有悻悻之色。

这二位原本都想看李好问三跪九叩高呼万岁的好戏的,可他们哪里知道,李好问袖中的铜镜表面,一直浮现着各种各样的文字指点——

“天子突然召见,非比大朝会,无须稽首礼拜。

“宫中宦官权势熏天,不可轻视,但也不可过分迎合,略点头示谢即可。

“天子耳力不算好,进殿时音量要适中,既不能令天子听不清,又不能太刻意。

“口齿清晰,态度坚定,有礼有节……”

而李好问,一路上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第 54 章

偏殿正中, 天子李忱坐在一张条案跟前。案上堆满了笔墨纸砚、书籍和各色奏本。

听见殿内的动静,李忱终于从案牍中抬起头,打量李好问等三人。

行过非正式陛见的简化版礼节之后, 李好问则坦然抬眼望着座上天子,心里暗暗将这位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唐宣宗李忱做对比:

按照史料记载, 这位大唐的第十七位天子原名李怡, 是唐宪宗李纯之子,其生母出身十分低微。自李怡出生后, 这一对母子在宫中一直低调隐忍,在夹缝中求生存。

宪宗驾崩后,李怡被封为光王。他的兄长和三个侄子先后都当上了唐朝版的短命皇帝。而李怡却不得不装疯卖傻,以保全自身,并因此得了一个“不慧”(不聪明)的名声,世人都认为这位光王是个傻子。

甚至有传言说, 光王曾为了逃避侄子武宗的迫害,逃出宫到了江南, 出家做了和尚。

待到唐武宗无嗣而驾崩, 宫中宦官们弄权。他们认为傻乎乎的光王比较容易控制, 便扶植其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