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173)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李好问感觉被这消息震得脑海里嗡嗡声一片。

……这么快?怎么这么快?

郑兴朋一案还有不少疑点没有解开,他不能真的就这么告诉人家遗孀:郑兴朋是莫名其妙地就自尽了的。

“不过,”屈突宜背着手,温和地望着李好问,“敝人有种预感——”

“先郑司丞一案,李司丞你很快就会获得灵感破案的。”

第 62 章

获得灵感就能破案云云, 李好问是不信的。

就像他不相信单靠吴飞白的占卜也能破案一样。

但当他亲眼见到千里迢迢从蜀中赶回长安的郑夫人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破案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整个案子都破了。

而是这个案子里有些疑点, 因为郑夫人的出现直接迎刃而解,破案的进度条瞬间倍速向前拉动——

眼前的这位夫人, 就是郑家屏风上的女子。

李好问非常确定:那五官, 那眉眼,那身形……简直惟妙惟肖, 一定是长安城中的绘屏第一高手杭知古将她绘在了屏风上。

虽然衣饰不同,而且也很难想象面前沉静温柔的大家主母能执剑起舞。

但李好问只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毫无疑义。

可是,只有他一人曾经使用“时间跳跃”的能力见过被血污沾染之前的屏风。此刻,哪怕是当初经办此案的长安县不良帅叶小楼,面对郑夫人也无动于衷。

坐在诡务司正厅中的郑夫人是位年近三十的女子, 肤色白皙,面容姣好, 眼角极少见到皱纹, 可见日常保养得甚好。

她看来像是一位被家人保护得很好, 从来都不需要为世事烦恼的妇人。

此刻她全身缟素, 鸦色的发髻上簪着一朵白色绢花,低垂着头,但整个人异常平静, 即便坐在她对面也很难察觉亲人过世之后的哀伤情绪, 与那些哭天抢地的死者家属有天渊之别。

一名四五岁的幼童正坐在她身侧。小童似乎没见过诡务司中的这种阵仗,很有些紧张, 右手紧紧地牵着母亲的衣角,但并不怎么怕人, 一双圆溜溜的清澈眼睛睁大了望着众人。

这对母子对面,屈突宜轻轻扯了一记李好问的衣袖,低声提醒:“李司丞!”

李好问这才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盯着司里上一任长官的未亡人呆看了半天,实在是失礼,连忙掩饰着轻咳了两声,道:“郑夫人,还请节哀顺变。”

郑夫人闻言抬起头,双眸明亮,打量李好问片刻便道:“原来是李家的六郎。好些日子不见,你已长大成人……已经做官了。”

李好问连忙拱手道是,并且谢过郑夫人昔日对自家的照顾。

李家最难熬的那一段时日,也就是李好问的妈妈和妹妹因病过世的那一阵子,族中对他们一家不闻不问,后事都是邻里帮忙办的。李好问原主虽然死活都不愿意相信亲人已经过世,但这一段记忆他依旧保留着。

郑夫人面对官府中人与丈夫昔日的同僚,自始至终表现得十分冷静,开口问起郑兴朋案发的经过。

屈突宜口齿便给,将郑兴朋一案从案发,到长安县查证无由,将案子又转交回诡务司的全部过程讲了一遍。

末了屈突宜看了一眼李好问,斟酌着道:“此案还有诸多疑点,未有最后定论。夫人这么快便赶到长安,想必能够帮助本司,解开一些疑问。”

郑夫人点点头,道:“各位,未亡人想先去看看亡夫……”

唐代丧仪,通常分为小殓、大殓、殡、葬等几个过程,各自有时限。平民百姓家里通常会赶在一个月内将亡者入土为安。然而郑兴朋因死因出奇,且无亲人在身边主持,因此一直停灵在长安县的殓房中,还未移动过。

于是众人起身,一起送郑夫人往长安县去。

老王头早已专为郑夫人和郑小郎君准备了车驾。老王头亲自赶车,李好问等人或骑马,或步行,一起跟在车后,缓缓往长安县去。

然而还未到长安县,就已见到长安县衙跟前围了大批好事的百姓。

“看了今早的《长安消息》没?”

“就是看了才来的……这位夫人竟然亲自来认领被屏风杀害的丈夫尸首了。”

“你们说,她见了那幅屏风,见了屏风上的情敌,会在怎么做?”

“要是我的话,一准将那屏风毁去,烧了!免得那美人再跑出来诱惑他人……”

李好问耳力好于常人,从人群的议论纷纷中听到了这样一番对话,心里的怒火顿时蹭蹭地向上蹿。

这《长安消息》,又在靠噱头骗流量吸引眼球……炒作之风古今皆有,并不稀奇,只是像这般非要将流量建筑在他人的苦难与伤痛之上,实在是不厚道。

长安县衙跟前,有衙役和不良人出来维持秩序,勒令围观的百姓与其他无关的车马向后退去。

郑夫人下车时,李好问也正下马。

他一回头,刚好看见一座马车停在不远处,车内的人揭开车帘,正悄悄地望向这边。

虽然车内的人只露出一只纤纤素手,一对秀目,但李好问还是认出了倚云楼的凤魁。

没想到楚听莲竟也会出现在这里,不晓得是出于什么心态。

但在这场合,李好问也无意戳穿,给八卦小报增添流量。于是他装作什么也没看见,正常下马,跟随郑家母子等人一起进入长安县衙。

此刻长安县衙外,倚云楼的凤魁楚听莲失魂落魄地放下了油壁小车的车帘。

她怔怔地坐在车内,过了好久都没能回过神。连外面赶车的小厮唤她都没有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