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187)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李好问偏过头,看看正厅外如潭水般幽深的夜空。

等天一亮,就是八月二十三日。

距离二十六日还有三天。

“都怪我!”李贺突然将手中沉重的竹简向面前的几案上一撂,开始用力捶头,一边捶一边埋怨自己,“都怪我,都怪我这时运不济的……我怎么现在才找到这些了不得的记载……”

与此同时,整个诡务司的正厅建筑都在跟着李贺的脑袋一起颤动,落下窸窸窣窣的灰尘,楼宇的框架不断发出哐哐声。

李好问见势不对赶紧去拦——若是李贺这么再“自责”一会儿,诡务司说不定就不复存在了。

“李博士,千万别再责怪自己。你想想,两汉时期留下的典籍,能够保存到唐时,又由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出……最终给多了我们预备了三天的时间——我认为,这次诡务司的运气并不算太坏。”

李贺想想也有道理,终于停止了“拆家”式的自虐行动,放开双手,不再捶头。

诡务司正厅的屋舍也就不再跟着一块儿震动。

“但愿不是因为我时运不济……”他用极小极小的声音继续念叨。

“没错,我们还有三天的时间,苍天依旧是眷顾我等的。”

屈突宜忽然猛地转身,面向诡务司正厅的门户,望着外面的沉沉夜色。厅内摇动着的烛火照得他脸上忽明忽暗。

“那伽是源自水族的半神半妖之物,依照它的特性,还有吴飞白上次的占卜,我以为,三天之后,长安城必定会发生一场与水有关的大规模灾难,或许会是水漫长安城。”

李好问说出了他的判断。

虽然按照如今的季节,长安城的地形和周边水系,现在的长安根本不具备发生内涝的条件;

但在这个不靠谱的世界里,李好问觉得,什么灾难都有可能发生。

屈突宜点点头,道:“这场水厄或许已无可避免,但我们依旧有时间将损失减至最小。”

“明日便让章主事将此事通知京兆府、长安县与万年县,告诉他们,为稳妥起见,最好先将几处地势低洼里坊内的百姓先行迁出长安城。”

李好问闻言心想:让一部分百姓先行撤离吗?

他心里隐隐有种预感,这场水厄恐怕没那么简单,而吴飞白的占卜,所展现的也未必是未来的全貌。

不过吴飞白的预言曾经提到过它与“人”有关,那么将百姓撤离确实不失为一个办法。

于是他点头同意。

“我怎么听见有人在叫我?”

还没等屈突宜再说什么,章平就揉着眼睛从厅外进来。

这个时辰在司里见到章平可并不容易,通常他都是准点下衙,赶回家去陪伴妻女——谁让他家累最重呢?

然而今天这时,章平顶着一对熊猫眼迈入诡务司廨舍。看来他是通宵与长安城中各衙司交接工作,到这时方才有机会回来稍歇。

诡务司众人一起望着章平:巧了,正好有一个坏消息可以告诉你。

章平听闻三日之内长安城内恐有水患,就连看住了所有水源都无法再避免,顿时吓了一大跳,脸现焦急之色。

但听屈突宜等人说,应当通知城中各衙司,将长安城的百姓转移出城,章平的脸色忽然又变得古怪起来。

“属……属下尽力去试一试……不知,各衙门会否愿意配合。”

看章平的反应,众人便都知道今日这位诡务司主事与各衙司沟通得并不顺利。

李好问:可想而知。

此前只说是要保护长安城中各处水源,以避免再有鱼脍投入水中,各衙司已经是你推我让,又或者出工不出力,全靠长安城内百姓自发看守着。

到了现在,诡务司再一次危言耸听,甚至要将长安城中多个里坊的百姓暂时撤出长安。

长安在贞观、开元鼎盛时人口有两百万之众,到如今虽然经历几次战乱,人口大幅减损,但作为帝国的心脏,当朝第一大都市,城中如今少说也有八十万人。

要将地势低洼那几个里坊的百姓都撤出长安城,至少是十万人众的大工程,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京兆府等几个衙司未必愿意担起责任。

所以章平才脸现难色,应当是想起了那些官老爷们的嘴脸,预见到这么做未必能成功。

然而屈突宜声音清冷地开口:

“迁移人口出城暂避一事,已大大超出了诡务司的职责与能力范围。诸位,请不要将我们无法控制的,也都视作我们天然肩负的责任。”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有一种难以辨识的超脱与漠然,这是以前这位风度翩翩的主簿身上从不常见的。

“尽人事,听天命——长安城能不能安然度过这一劫,就要看命了。”

李好问听了屈突宜这句话,忽然觉得心跟着揪了起来。

他穿来大唐之后,最干不适应的,就是那种“不确定性”——未来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切看“命”。

可是,长安城里这么多的生命……难道全都只能看命?

李好问感到一团郁闷像是砖块一般堵在自己胸口,沉重,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就连这一点也无法确定……

这种感觉太令人难受了。

想了想,他开口道:“虽然安排长安百姓出城避祸这事不由我们掌控,但是我们还有三天,在这三天里,我们完全有机会做到另一件事,从源头上解决,让三天后的灾难根本不会发生。”

三名同僚全都支起耳朵,聚精会神听李好问发话。

屈突宜甚至眨了眨眼,顿了片刻才道:“愿闻其详。李司丞打算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