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298)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仗着人多, 又暂时避开了金吾卫们的视线, 李好问大胆地打量着太极宫中的陈设。

太极宫大殿中, 一个穿着衮服, 戴着通天冠的年轻人端坐于御座之上,正笑吟吟地望着那些戴着面具,身着黑红色服饰, 敲着鼓唱着歌的“大傩”们, 行进于燃烧着的巨大沉香木火堆之间。

这人正是会昌四年的唐武宗,这位年轻的帝王应该想不到自己仅仅三年之后, 就会因为服食丹药而挂掉。

在他身边,有一位正襟危坐, 头戴凤冠,身着翟衣的年轻女性。只不过座上的唐武宗看也不看她,只管与席上一群年轻子弟说笑逗乐。

李好问正在打量四处,就听有个公鸭嗓子冲自己这边高声道:“那个穿绯色的五品官,你姓甚名谁,快过来,咱家这边一会儿子时上正朝时需要个人。”

李好问身体一闪就向后退去——一炷香之后他就消失了,还管个什么正朝啊!

谁料想他身后有另一个绯色的身影,迅速顶了上去。那人向说话的宫中内侍拱手行礼:“在下工部郎中文应贤,有什么需要的,总管请尽管吩咐。”

那名太监一怔,便不再对李好问抱有怨念,欣喜道:“算你有眼力……”

李好问:竟然是老熟人文应贤。没想到这位在武宗朝竟然是工部的郎中,到了宣宗朝竟然又向上爬了,这待遇,比很多武宗朝位高权重的老人都要好啊!

他猜文应贤应该是抱上了借此机会抱上了某位太监的大腿,毕竟后来的宣宗李忱也是太监拥立的。

但这都不关他事,李好问只管自己寻找任何有可能与林嫱有关线索。

他还清楚地记得,林嫱在笔记里信誓旦旦地说:“我会在现场留下明显线索的。”

但是此刻他看向整个驱傩大典的现场,没察觉有任何有关的线索。

唯一可能沾边的,大概是那边一张供桌上整齐垒放成品字形的锦缎袋子。那最上面的一只锦缎袋子,袋口系着一只红彤彤的中国结。

李好问一看就知道那是后世才会有的物品,因为唐时的结绳花样虽然了得,但还未发展出中国结那样工艺繁复,式样却又如此明丽大气的款式。

这供桌上摆着的,大多是不急于使用,而摆着装饰,待到大典结束之后才会被取走的物品。看起来很像是能藏笔记的地方。

于是,李好问左右看看,趁人不注意,一个“瞬间位移”就从供桌上“顺走”了那枚扎着中国结的袋子。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没有任何一个金吾卫发现。

拿到手里他才觉得不对:这袋子热腾腾、沉甸甸的,根本不像是盛放了轻飘飘的笔记在里面,而是——

李好问赶紧打开系在袋口的绳结,低头看了看,发现竟然装了一整袋的蒸饼。

这还真是实诚啊!——摆在供桌上的,就真的都是现蒸的供品,甭管最后会不会被神明“消费”。主打一个“心诚则灵”。

李好问低头闻着,发现这些蒸饼与章家蒸饼铺所出的那些都不同,都是甜味的,而且并非像章家那样,甜味的多是豆馅儿和蜜馅儿;这宫中的甜蒸饼,都带着一股子明显的花香,大概是将能食用的花瓣和蜜腌渍,制成花瓣蜜,再制成的鲜花蒸饼。

大概因为这个,才单独系上了中国结作为标记。

李好问难免失望:这真不是林前辈留下的记号吗?

就见两名宫中的小黄门匆匆忙忙地朝他这边赶来,李好问连忙“位移”,闪身到了太极宫一枚巨柱背后。

就听那两个小黄门头凑着头讨论:

“你动过那枚系着‘林嫱结’的锦袋了吗?”

“没有啊!怎么了?”

“我刚刚还看着它摆着那边供桌上,一回头的工夫就不见了。”

李好问脑门上有汗:感情这也是林前辈发明的物品得到了唐人的喜爱,干脆用前辈的名字来命名了呀。

“嗐,你别说,今晚这驱傩大典还真的有古怪。刚才金吾卫们也说了,见到一个穿红衣的家伙,一眨眼就不见了。”

李好问低头看看身上还没来得及换下的绯色官袍。

“你说那是不是就是被驱走的疫鬼啊!”另一名小黄门问。

李好问:你才疫鬼呢!

“嗐,别管这么多了,贵人们今夜只管看个花团锦簇便好,没人在乎多一个锦囊少一个锦囊。”

说着两个小黄门先走了。李好问从柱后站出来,有点怀疑人生——他的一炷香,已经用去了一半还多。想要找几页重要笔记,怎么就这么难呢?

但是一想到他这其实只是第一次尝试,李好问又将心放了下来:毕竟谁也没那么好的运气,第一次寻找笔记的线索就能猜中了的。

就在这时,李好问忽然发现,太极宫中的鼓声突然停了——

他按捺不住好奇心,凑上前去看热闹。

只见是那御座上坐着的天子,皇帝李炎,击掌叫停了戴着大傩面具的傩队,并且笑着指着其中一人的面具道:“光叔!我猜就是你!”

光叔?

李好问突然想起来了:这位就是在武宗过世之后,由太监们拥立上位的皇太叔,唐宣宗皇帝李忱啊——不过李忱这名字是登基时候改的,这位现在应该叫李怡才对。

此刻御座上的李炎应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剩三年寿命了,而接任的就是他现在用手指指着的光王李怡。

这连三十年都没到——三年河西,三年河东,莫欺藩王穷。

武宗这么一发话,挨着皇帝的座次坐着的那些皇家子弟们便纷纷拍手叫好,连声催促,要那名戴着大傩面具的男子摘下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