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诡务司(405)

作者: 安静的九乔 阅读记录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标杆下的日影也越来越短。

李好问原本期望这日影短到一定程度,就会渐渐变长。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这日影一点一点地缩短,却没有停在哪里的迹象。

终于,标杆下方所有的日影安全消失。呈现尖锥形的标杆四周再也没有半点黑影,整个标杆的杆尖都沐浴在夏至正午耀眼的阳光中。

“阿弥陀佛!”

先是为围在观象台四周的僧人们齐齐低头合什,口诵佛号。

“果然如此!”

一群贵胄子弟看得是瞠目结舌。

事实胜于雄辩,亲眼看到这一切,他们总是心中还有怀疑,但也不得不馅心自己眼前所见的。

“原来,洛州无影是真的!”

“难怪儒家一直奉洛州为天下之中!”

“真的没有影子!”

李好问心中暗暗计算时间,这“无影”的阶段大约持续了半炷香的时间,随后,标杆旁东北方向出现小小的黑点,渐渐拖长。“影子”重又出现在了观象台上。

李好问猛地一跃起身,望着坐在身边的义净。

“义净大师,这是欺骗!您在欺骗世人的眼睛!”

他如此一说,台下原本意见相左的两拨人同时不乐意了。他们同仇敌忾,一致转向李好问,开始鼓噪。

一群人骂李好问是白眼狼,义净大师刚才明明对他那般礼遇,让他好好表达观点;另一群人则转向转得忒快,说李好问瞎,放着刚才那么真的一段“无影”事实视而不见。

李好问却根本不关心旁人怎么说。

他只管面对义净一个人:“我不信!这根本就不科学。”

听见李好问口中说出“科学”两个字,义净突然绷不住笑了。

“你与林小友一定很谈得来。”

李好问却已经在观察整个观象台的构造。

如果要造出“无影”的假象,要么在整座观象台的平面上做文章,要么在标杆上做文章。

李好问先看那标杆——

这标杆呈极尖锐的锥形,与观象台相连的基座大约有碗口粗,随着杆身向上,标杆的口径逐渐减小,在大约一丈高的杆尖处,成为一个小点。

李好问转头四下寻找,最后伸手将荷包里的小水银人取了出来。

“重锤!”

李好问道。

原本有脑袋有身体有四肢的小家伙,瞬间变成了一枚重锤。银白色的圆球上方,吊着一枚细细的银线。

“那是什么妖物?”

“我我我……我分明看见他手上那是一个小人来着!”

底下的人都看呆了。

然而下一刻有人喊了画风突变的一嗓子:“敢情是个木匠!”

观象台下的气氛似乎突然松弛了好多。不少人开始饶有兴致地观看李好问做木工活。

李好问便开始测量这座标杆与地面是否垂直。

有水银人的帮助,他大体上得出结论:垂直!

但由于这标杆是个锥体而并非圆柱体,这结论是否完全精确,李好问不敢打包票,只能大致排除,标杆上有猫腻的可能。

如果不是标杆,那么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观象台的汉白玉地面上。

他又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地面不是平整的,而是略略向南方倾斜呢?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令处于洛州的观象台,也在夏至这日观测到“无影”的景象?

这时,一直沉默着观察李好问忙东忙西的义净忽然站起身,来到观象台旁,找到一名小沙弥,吩咐了一句。

那小僧甚是乖觉,应了一声就飞快跑了。不一会儿跑回来,手中提着一只当做食盒使用的漆盒,和一只水瓮。

义净转身将这枚漆盒递到了李好问手里,用他那一贯柔和的语气轻声道:“就用这个验证吧。你一旦做好准备,我就会往这漆盒里注水。

李好问接过漆盒一看,只见这是一枚最常见不过的竹木漆盒,一层薄薄的底板四周,围了一圈竹片作为盒子的四壁。外面再涂上一层厚漆作为防水。

李好问瞬间明白了义净让他“注水”的意思——要检查汉白玉地面是否是水平也很简单,只要将地面与“水平面”做对比,如果两者一致,那就能证明地面也是水平的,如若不然,那么“洛阳无影”的结论,也就不成立。

李好问仔细检查了整个漆盒的构造,觉得没有问题。加之这漆盒长而扁,他自信如果地面的角度有问题,他一定能通过这漆盒看出来。

于是李好问自信满满地冲义净点了点头,道:“大师,可以了。”

义净冲小沙弥比了个手势,对方立即将盛满水的水瓮递给了李好问。

李好问将水瓮的水灌入漆盒,而后将漆盒放置在观象台平整的地面之上。

单凭肉眼观测,李好问是看不出这漆盒里的水面是否完全与漆盒底平行。

但他有水银人相助。

“来吧!”李好问一声招呼,小水银人立即变成了一把带刻度的标尺,能笔直地探入漆盒中,标出水深刻度。

当漆盒内的水面完全平静下来之后,李好问让水银人在这里测测,那里测测,很意外地发现,水面距离盒底的距离完全是一样的。

李好问原本认为是他所选位置的问题,于是果断换了一个位置,继续测量。

于是,观象台之外的那许多旁观者们,无论是原本就一直支持义净,渴望见证神迹的僧人们,还是那些原本抱着怀疑心态到此的旧士族子弟们,都一起旁观见证李好问,这位唯一敢于挑战“洛阳无影”说,并且努力想办法验证的“质疑者”,在观象台上兢兢业业地测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