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知名死对头(173)
但最终的答案,还是匹科斯要奉上的。
只见他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晏知煦的肩膀——这意味着他希望晏知煦能够先冷静下来。
接着,他给出了答案:“听着,晏,我们当然很感谢你的帮助,但人与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有所不同,就像我们能够接受念的帮助,却也需要他提出一定条件一样。我们二人的性格永远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去接受任何人的好意,即便是朋友,也不行。”
“我想这种事不仅是我们,发生在你的身上,你应该也是无法接受的,是吗?”
说完,匹科斯拍了拍晏知煦的肩膀。
是啊,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一直都是这样诞生的——人无法接受自己亏欠他人,认为亏欠的一定要还清,所以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没有条件的好意。
人情,机遇,有借有还,这三个词贯穿了人的一辈子社交,且谁也无法摆脱。
以及那些过于虚妄的人情,无论是谁,一辈子都无法还清。
第151章 时代的影响
虽然经历了不少麻烦,但总而言之,匹科斯的新作品还是拉开了拍摄的序幕。
由于这部电影是围绕着一个记者的视角,进入到战争之中去拍摄的相关内容,所以麦肯士特意为这部电影取了一个极其接地气的名字:
——《当我来过》。
这部新电影的名字多少是和上一部电影《当我遇见…》有那么一点高度相似的,不过麦肯士也的确是夹带了私货,他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再活起来,至少能够达到当初他们所预料的那样。
很快地,这部电影的拍摄就开始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背景,是在上世纪的一场战争之中。可只要仔细看过了剧本就会发现,实际上这部电影的背景,应当设置在拍摄的那一年。
因为这部电影之中的主角,也就是记者帕德罗,其实是一位华国人。
在上世纪的国际战争之中,华国人不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还难以持续发展经济,更不要说如这部电影之中那般,由华国人牵引起一整场战争的和平了——在上世纪的时候,华国人并没有过多的话语权,所以他们只能埋头苦干。
但也正因为多年的埋头苦干,才让他们造就了如今这般辉煌的成绩,以及如今这般孔武有力的国家,才不会沦落到如这部电影里的国家那般,被欺负得体无完肤。
晏知煦饰演的帕德罗是一名华国记者。
他带着寻找被战争发动国隐瞒的真相的目的与任务而来,一路上挖掘了不少与真相有关的事情。
例如,战争发动国实际上是极其令人恼怒、令人作呕的民族毁灭主义者,他们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连老弱病残都不放过,要让这个国家彻底消失彻底毁灭……
拍摄的途中,晏知煦曾多次离开拍摄现场。
有其他演员的助理不经意撞见过他,却发现他的眼眶红润,看得出来应当是受到了电影气氛的渲染,以及本身角色的情感代入。
就连旁观者都如此受到感触,那么发动国呢?
这件事如果要带入到现实之中的话,匹科斯与麦肯士都无法保证后续会发生什么。
但他们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都能够警惕起来——毕竟唇亡齿寒,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邻居,失去了一个邻邦看起来并不影响什么,实际上,却是自己少了一个保护自己的屏障。
匹科斯与麦肯士的剧组并没有拍多长时间,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拍完了这一整部电影——毕竟比起上一部的《当我遇见…》,这部电影更考究的,是写实的场景与人物之间的真情实感,而非专注到个人的细节。
于是很快地,这部电影仅仅花了四个月就拍摄完毕了。
在杀青的那天,剧组找来了一个反战的国际组织,并公开宣布,他们自身所有的收益将全部捐献给那可怜的国家,用于支援那可怜的国家。
而他们身上的负债,就让他们自己来偿还,其他人无需负起任何责任。
此话一公开,无论是影视界还是政治界都纷纷炸开了锅。
这还不是在全球反战的时代,却已经有了这样的行动发生。
匹科斯与麦肯士的剧组这一举动明显是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人们纷纷思考自己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共存内容与实际情况,大家都开始有所行动了起来。
电影还没有上映,却已经有了这样的影响力。
也许,这就是匹科斯与麦肯士想看到的。
——
“你还是觉得他们太随意了?”
秦峥看见许以念正在看记者对匹科斯与麦肯士的采访,下意识地问出了这么一句话。
刚说完,他就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毕竟许以念一直都把他们当做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虽然关系还没有像他与许以念这般硬朗,却也已经正在走向他心中的路上了。
这个问题,简直就是白问。
“其实我也不算是多担心他们……我就是在担心我的投资能收回来多少钱。”
但许以念的回复比秦峥的问题更不靠谱。
秦峥翻了个白眼给许以念:“得了吧,你担心他们就是担心他们,还说担心自己……不过你这一举动,应该也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秦峥指的是投资匹科斯剧组的事情。
许以念当然也清楚自己到底干了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换做别人的话,倒也算不上是惊天动地,但如果是他,那可就是惊天动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