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抱金砖(33)+番外

作者: 凝玉 阅读记录

抬腕看表,刚才已经迟了,现在被他的突袭一耽误,更是快来不及——

“那谢谢你了。”回身锁好门,我决定洒脱一点。

“不用再借我哥的车子、看他脸色了。”

到楼下,他一边笑着对我说,一边打开车门示意我坐进去。

是啊,从刚才的态度到现在的车子,从软件到硬件,他都已经整体升级了;现在面对他,我会有过去没有的紧张和压迫感,还谈不上讨厌与否,只是不习惯。

“我曾经到这边来过。”转出巷口,他说道。

疑惑地偏头看他,他目不斜视地继续说:“来找你。萍姐那边只有你原来公寓和出版社的电话;问肖阿姨又说不知道;然后偶然想起那次你差点中暑,萍姐说就是在这里。”

对了,肖阿姨曾经告诉过我,因为爸的阻拦才让事情变成这样;至于中暑那件事,犹记得当时他的确对我出现在这里感到不解,但我胡扯他也就没有追问。

这样想想,以前他又何尝不是处处迁就我?只不过我自己时常纠缠在“年纪”二字上,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来都是我让他。

这样的我,根本不值得他多方探询。

低头垂眼,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难过。

“是这里吗?”

不知不觉,车已缓下来,靠边停下。

“嗯。谢谢你送我过来。”

松开安全带,我道谢下车,看见那位作者迎出来,开始整理自己低落的情绪。

“你几点谈完?我来接你。”他也下了车,走过来问我。

“不用了。这里坐公车很方便。”

“一个小时以后我会过来。”他看看表,对我的推辞置若罔闻。

有些气恼他的霸道,我张口想再次拒绝。

没料到他倾身过来,在我微分的唇上轻啄一下:“快过去吧,别人在等。”

愣住,呆呆地看他嘴角上挑的侧脸、呆呆地看很快消失掉的车尾。

好半天回过神来,一回头,对上那个作者尴尬而回避的视线,脸“轰”地烧上来。

还差一刻种12点,谢绝了那位作者共进午餐的邀请,走出咖啡店,下意识地抬眼搜寻。

没有越野车的影子。

走了吗?还是根本没来?要等吗?

还是算了,本来就不想让他牵着鼻子走啊。

这样想着,迈步走开。

“谈完了?”

才转过街角,就听见他轻快的声音。而比看见他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脸上的那副眼镜——那年他生日我送的礼物。

“刚好,先去吃饭吧。”他还是温柔地笑,走过去打开车门等我。

坐进去,发现方向盘和他的座位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文件——不会吧,将近三个小时,他一直等在这里?

“我知道一家面馆,手艺很不错,要不要去试试看?”有条不紊地收拾好那些资料文件,随手把它们扔到后座上,他边发动车子边问我。

“嗯。”我点头,心里有说不出的复杂感觉。

经过一个晚上,他好象变了一个人,没有了三年前的急噪,反而象是精心思考后,有了一整套完备的作战计划。

“作战”?想到这样的字眼不禁让我皱眉。

“到了,就是这里。”

嗯?

从胡思乱想中被扯回,我抬头看窗外:小小的门面、热闹的人群、不断从门口喷出的白雾,一家手工作坊般的小店。

“来吧,‘酒香不怕巷子深‘,别看它门面小,东西做得很地道的。”见我只知道呆看,叔伟笑着招呼我。

下车进到店里,身穿白色制服的服务生一路小跑过来:“请问几位?两位啊,里边请。”

被引到一个角落,半人高的屏风将整个厅堂阁成一个个半闭的小空间。

“两位想吃点什么?本店的特色有——”

“这里的手擀面不错,酱料尤其好,你要不要尝尝看?喏,就在这里。”不等服务生说完,叔伟抽走我手中的菜单,翻一页又递还给我,自顾自向我推荐。

白润的面条看起来饱满劲道,浇上深褐色的酱汁更显得滑嫩无比,光是照片已经勾得人垂涎欲滴。

“嗯,就这个吧。”

“两碗手擀面,再来个小拼盘,然后加一个酱茄条、水晶粉、一杯豆浆,就这些,谢谢。”合上两份菜单,他熟练地随口报完,交给服务生。

“好的,马上就来。”服务生笑容可掬地接过,又一溜小跑离开。

“我看了你的那本书。”抽一双筷子给我,他说。

啊?接过筷子,我挑眉,不知他所指为何。

“《蠕动》。”

哦,就是舒尔曼那本《芦苇尖上的虫》,原来只是截取了片段和其他文稿收在一本精选集里,后来有出版社问我说要不要出个单行本,我很想看到自己的名字变印刷体,于是兴高采烈地选了这一本。

“哦,那不能算是我的,作者是个英国人,我很喜欢。”想到当初翻译它时的狂热,我笑。

“你那里——谢谢——你那里有原文吗?”边帮忙服务生摆好送来的食物,他边问我。

“英文版的?”我纳闷:除了有关电脑的杂志和资料,我记得他很少碰中文以外的读物。

“嗯。”他点头,听出我未出口的疑惑,又进一步解释:“它的笔调太阴沉了,想看看原文到底是怎样的。”

“那你是怀疑我的水平喽?”夹一条小黄瓜,我笑。

却看到他突然呆住,我咬着黄瓜问:“嗯?”

他不回答。

然后在我也快愣住的时候,伸手越过桌子,勾过我的脖子,吻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