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背后(14)
凌向权的表情并不显得格外惊讶,只是他今天过生日没有向任何人声张,他为
这个送礼人能如此清楚地记得他的生日多少有些感动。人心都是肉长的,尽管他知
道围在他身边的人更看重的是他的位置,但能被人记挂着,他仍感到有一股暖流涌
上心头。
显然,他完全知道是谁送给他这么名贵的礼物。
平心而论,凌向权并不是一个贪图钱财的人,相反,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相当
谨慎。他觉得如果为了一点小恩小惠丢了官很不值得,而且听上去也没有面子。
凌向权的朋友也不多,他人即是地狱是他牢记心头的一句话。加上他生性多疑,
这对他的工作或许有利,但在生活中,他与人交往是很有心理距离的,也极难相信
一个人,当然一旦相信,也就相当铁杆。
这个跟凌向权建立起友谊来的人就是高锦林。
高锦林是农民出身,至今也显得土里土气。有人说他能成功就在于他小时候家
里够穷,是靠捡垃圾为生的。后来他也试着做过多种小生意,如办螺丝厂,贩牛仔
裤等,本以为能赚到血汗钱,却没有一样是成功的。
情急之下,高锦林参加了走私团伙,与现在相比也只是小打小闹,不过是一个
松散的联盟,有生意便聚在一起环环相扣,没有生意的时候各人自顾自,碰上严打
就树倒猢狲散。有一种玩法是小渔船打油不打鱼,各属于自己的走私成品油团伙,
他们在海上的边境线外侧,一等到缉私艇过去,便数十艘小船齐发冲关,缉私艇抓
得了这条顾不了那条。就是被抓住的小渔船也不害怕,反正走私量不够刑事处罚的
五万元钱,有时够胆对缉私人员不耐烦:快点开罚单!言下之意是交完款尽快领回
船再去装油。
这种船在走私旺季达到上千条,为了对付海关,高锦林“英雄虎胆”,在海上
开摩托艇尾随缉私艇,通知“蚂蚁”船四处逃窜、躲藏,或驶进小河汊,与海查人
员打游击战。等渐渐有了名气,他也成了团伙之间重金挖角的香饽饽。高锦林身边
有了几个兄弟,他便派人在海关大楼前跟踪海查人员的行动,一有情况便遥控自家
团伙的“蚂蚁大军”。
正规军从来都玩不过流氓无产者,那段时间海查人员几乎被他们拖垮。
有了一点钱,高锦林便选了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小城镇买了块地皮,结果验证
了他独到的眼光,这个地区很快发展为县级市,高锦林在地皮上盖楼建房,卖了二
百万,这是他赚到的第一桶金。
当时的房地产业风起云涌,他却急流勇退,用这些钱开制伞厂、印刷厂、汽车
配件厂等,小心翼翼地囤积起自己的财富,而避免了在房地产大滑坡时无奈守空房
的窘迫。
在他的生意稳步向上时,他花重金办了去香港的单程证,摇身一变成为港商。
身份不同了,他不再瞻前顾后,重新打起了走私的主意。但这时的高锦林已不是那
个冲锋陷阵的游击队长了,他学会了审时度势,找出了重操旧业的四个理由。
首先当然是关税高,而海外和内地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第二是胆大,这年头没胆子,搞什么搞?!其次是走私之后要有加工、销售等一系
列渠道。而要做成这一切的根本保证,就是要有人,人的保证。尤其是在大陆,人
际关系才是无所不能的制胜法宝。
据说有七十万的人,说话声音最高,最喜欢夜夜笙歌,玩女人包二奶。有二千
万身家的人就和气得多,也比较规矩。一旦身家过亿,便是和蔼可亲的完人。高锦
林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不是第一种,所以在那些小老板泡在酒精和夜总会里时,他决
定用比这些花费多得多的钱投资人际关系。
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高锦林和凌向权的相识就极富戏剧性。那是一个大型的酒会,嘉宾如云,凌向
权也参加了,有人给他介绍高锦林,他以为他是农民企业家,并不太热情,也没有
跟他握手。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市委书记亲自跑过来给高锦林敬酒,这令凌向权
大跌眼镜,他便向身边的人打听此人是何方神圣?别人告诉他,高锦林是个香港商
人,在北京开公司,人面关系极广,不光在你们省厅是红人,就连公安部的某某人
也是他的好朋友。
凌向权顿时目瞪口呆,这个某某人恰恰是公安部管干部的副部长。当时还只是
公安局副局长的凌向权做梦都想跟这个副部长搭上话。
他对自己刚才的举动痛悔不已,但又不能补救得太过明显。酒会之后,他非常
留意,发现高锦林只坐了一部桑塔纳2000,完全没有暴发户之风。这个人越是低调、
稳重,就越能激发起凌向权对他的好感。
后来他们就认识了,在交往过程中,高锦林干了两件很漂亮的事,至今都令凌
向权难以忘怀。第一是为了他的升迁专门拉关系,金钱铺路,让凌向权如愿以偿地
当了局长。第二是拿出钱来帮助警队扩充机动车辆和通讯设备,这使得凌向权有可
能在新推出的改革方案中,将市区划片巡逻,一旦接到报警,可以立即到达现常这
件事让凌向权在领导和市民两边都深受好评,也体现了他的能力和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