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随军日记(173)+番外
等检查完了,领导还得讲话。
这次的讲话没废话,句句都有关安全,大家伙倒也听得进去。
大概半小时后,一行人才离开。
闻嘉嘉又有了新思路,飞快回办公室继续写。
这个稿子花了她三天的时间,但她没有上交,而是借着写稿的借口,申请去趟仓库。
仓库是重地,跟后厨一样,不许人随便进入的。
药厂有六个仓库,其中四个在使用,两个比较小的只放些桌椅板凳之类的杂物,平常有人会去那里歇息。夏天时,两个仓库很凉快,适合睡觉。
放机器的仓库面积最大,看管的也很严。
闻嘉嘉拿着薛主任签字的申请单来到第一仓库,将单子给了看门的同志。
“写啥文章还需要看旧机器啊。”看门的同志不解问,但她还是低头记录了闻嘉嘉的来访记录,然后拿钥匙打开门,嘱咐道:“不许乱碰,也不许把里面的任何东西带出来,一颗螺丝钉也不行。”
“好。”
闻嘉嘉点点头,进入其中。
里面……怎么说呢,出乎她的想象。
里面空荡荡,500来平的房间,都没放满四分之一。
她终于明白了薛主任哪个眼神,薛主任明显是想说她这一趟肯定是要做无用功。
“无用功就无用功吧!”闻嘉嘉低声嘀咕,反正她主要目的也不是写稿。
她走近,挨个看过去。
有淘汰的压片机,还有蒸馏水机,糖衣机等等。
闻嘉嘉又试着合成,这次没有选择压片机了,于是三个选项里也没有压片机,倒是有喷雾干燥塔。
这也是好东西啊,药厂里紧缺着呢。
遇强则强的金手指终于让闻嘉嘉满意了,她觉得自己往后靠卖生产线都能赚一大笔钱。
最后,闻嘉嘉把全部的机器打乱组合都试了一回,带着满意离开。
看门同志还怪不解的,心想是看出啥了啊这么高兴。
第二天,闻嘉嘉把稿子给薛主任过目。
这时候关于化工厂爆炸一事还没结束,闻嘉嘉这篇文章质量上佳,明显是正切热点。
薛主任看后点点头:“没啥可该的了。我这里帮你寄还是你自己寄?”
闻嘉嘉连忙说,“我自己寄。”她可不愿意信件在收发室那里过一手。于是傍晚回家时顺路去邮局里把信寄走。
回到家,魏岱已经把饭做好了。
沙发旁边放些个大包裹,闻嘉嘉好奇,凑上前看:“是老家寄来的?”
魏岱:“是大姐寄来的,她希望我能把文珠送进文工团。”
“……啊?”
魏岱:“别理她,她想一出是一出。小姑娘读着书呢,进啥文工团。”
第56章 杏仁羊奶
现在文工团绝对是个热门职业。
当然,几十年后也是。
但是吧,如果闻嘉嘉没记错的话,年龄线在16岁不是吗?
魏岱点点头,将饭盛好说道:“她想着改年龄,说是有同事的女儿就改年龄进了文工团。还说往后会缩紧名额,所以争取在14岁时把文珠送进去。”
闻嘉嘉洗洗手,坐上桌问他:“那你准备和大姐怎么说,怎么回信?”
魏岱:“怎么回信?不搭理她就是最好的回信了。”
好吧,人家亲姐弟之间的事儿她还是别参与了。
只是……闻嘉嘉下巴扬扬,示意他瞧瞧大姐寄来的那一大堆东西。
魏岱夹块豆腐给她:“没事儿收着吧,等天气晴了咱们也买些东西寄给她。”
闻嘉嘉应好,咬一口豆腐问:“这是哪儿买的豆腐,怪嫩。咱们家得磨豆腐了吧,家属院里有石磨吗?这到年底,不但得磨豆腐,还得磨米浆做粿和炸油饼呢。这里没油饼卖,我还挺想吃的。”
魏岱趁着自己还没开始吃,就又给闻春和闻萱夹豆腐,豆腐太嫩,姐妹俩容易夹碎。
夹完自己终于开始吃了,说:“托人在旁边村子买的,橱柜里还有六块,我已经撒盐了,等明儿还能再吃一顿。”
闻嘉嘉目光炯炯:“那村里肯定有豆腐坊吧,咱们试着托村里的豆腐坊做?给一毛两毛的也是可以的。”
魏岱:“恐怕要让你失望了,这豆腐大概是村里人自家做的,据我所知是没有豆腐坊。”
闻嘉嘉确实失望,她又夹两块豆腐放到饭里拌拌,说“市里的豆腐也不好买,就算有豆制品票也不一定能买的到。”
这年头票证多种多样,能买到豆腐的票除了副食品票外就是豆制品票了,除此之外,若是想买香干,还有专门的香干票。
魏岱煎的豆腐是越来越好吃了,他掌握的火候好,用油时也不抠搜。于是煎出来的豆腐外边金黄,内里却还软嫩。
关键是酱汁调的好,咸鲜中带点儿辣,起锅前更是勾了芡,酱汁便又变得浓稠,裹在了金黄的豆腐上,拿来拌饭特别香。
于是闻嘉嘉提前预订做法,嚼吧嚼吧把嘴里的饭吞下去后说:“豆腐明天还这样做。”
魏岱哪能不应:“既然喜欢吃,那我就多买多做。”
总归不是肉,得让媳妇吃过瘾才是。
吃完饭,闻嘉嘉开始拆包裹。她拆前掂量掂量:“还挺沉的。”
又把绳子解开,露出里面的东西。
先拿出来的是红糖。
老家是甘蔗种植区,于是红糖要比这里更好买,也更便宜。当然,指的是私底下买更便宜。
闻嘉嘉去杂物房拿称,用称称量后道:“红糖足足有六斤半,咱家明年都不需要再买红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