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随军日记(246)+番外
“行!啥都行。”
魏岱不禁开始琢磨他同闻嘉嘉的孩子会是个什么模样。
一时之间担心孩子长得丑,虽说他同媳妇长的都不算丑,但遗传这玩意儿不讲道理,万一遗传到他爹身上……那就挺让人伤心的了。
他爹遗传的是他太爷爷,鼻子大眼睛小,魏岱觉得他妈真是给他家做大贡献了,单单样貌改善这方面就出了大力。没他妈,他家得一家子的大鼻子小眼睛。
还担心孩子会不聪明,他小时候在读书上就没多少灵性,魏岱没忍住在心里暗暗祈祷这方面得学孩子妈。
可想来想去,想到最后幽幽叹声气。算了算了,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的就好,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闻嘉嘉正眯着马上要睡着了呢,突然被他的一声叹息给吵醒。
“你干啥呢!”闻嘉嘉翻个身闷声道,“快睡吧明天还要上班。”
魏岱强压心中的兴奋,问闻嘉嘉:“那句诗怎么读的来着?惟愿我儿啥来着,然后无灾无难发大财。”
“……”
闻嘉嘉深呼吸,“闭嘴,睡觉!”
说着被子一拉,闷头睡过去。
她觉得自己今晚要做噩梦了,能到她和魏岱的孩子在读书上随了魏岱。
“哎你得跟我说我才能睡着……算了,我明儿自己去查。”
说着也翻身,两人背对背。
结果中间撑起的被子总是灌风,搞得背部嗖嗖发冷,两人就有面对面躺好进入梦乡。
第二天闻嘉嘉早把这事儿给忘了,因为起迟了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匆匆洗漱完就骑车上班去,连头发都是随手扎的。
路过饭店遇到兰兰,她正站在蒸笼边卖馒头,抬手一看才七点四十五呢,不急不急,停下吃顿饭吧。
“嘉嘉,今天又没吃早饭呢。”兰兰问,说话间包了两个馒头给顾客。
她很讲究,这种时候会带口罩,还会在馒头上盖上干净的白帕子防路上灰尘,所以附近即使有两家国营饭店,但这家国营饭店的客人总是最多,都七点四十多分钟了,还是有许多人来买馒头吃。
“兰兰早上好,今天有啥吃的?”闻嘉嘉停车进入饭店。
扫眼一看,嚯,冯教授夫妻俩也在呢,桌上摆着一盘的小包子吃得正香。
何师傅探出头来问她:“今天有小笼包,你要不要,快没啦。”
闻嘉嘉忙回答:“要要要,何师傅你赶紧给我一份,有粥吗?粥再给我一碗。”
说完,冯教授听到她的声音转过头来:“是小闻同志呢。”
闻嘉嘉笑眯眯打招呼,“冯老师,这家的小笼包味道不错吧。我当时说我们这里的东西好吃可没有骗您。”
“嘿!你就是个滑头,当时说得天花乱坠,也就只有吃住两样没有说谎。”像设备什么的,通通都得打上七八折的折扣!
“我就是个小兵嘛,这事儿您得找高主任,她是扛大梁的。”闻嘉嘉笑着坐到她对面,也只有他们夫妻的桌子有空位了。
冯老师没听闻嘉嘉瞎扯,把小碟推到她面前说:“你帮我打份泡萝卜,你骗我的事儿就一笔勾销。”
这么简单的吗,闻嘉嘉立马去打了。
打完顺道把自己的小笼包也带回来,再去端小米粥。小笼包一屉10个,小米粥浓得能插筷子而不倒。
“何师傅做的泡菜好吃吧,泡萝卜尤为好吃,然后是腌青瓜腌芋艿。”闻嘉嘉说,然后又起身去给自己打了碟泡菜,她差点都忘了。
冯老师没说话,说话的是她丈夫,“酸甜辣都有,很适合咱们这一带人的口味。不过我昨儿吃到的腌白菜,倒是川省口味的,我更爱那个。”
闻嘉嘉惊讶:“您是川省那边的人吗?何师傅年轻时去那边学习过一阵子,会做些川省泡菜,只有周四才能吃到。”
冯老师:“他是!离家三十来年了,口味还没变过来。”
闻嘉嘉:“口味和口音是年轻时就定下的,哪里会轻易变呢,否则也不会有乡音无改鬓毛衰了。”
冯老师笑笑:“也不一定,我是北方人,现在不也习惯了此处的口味吗?”
闻嘉嘉言辞凿凿道:“冯老师您祖上肯定是这附近的……嗯,附近我指的是长三角。”
冯老师惊讶:“这倒是!我父母亲的老家就是这里,可见口味除后天外也有遗传。”
他们夫妻吃得差不多了,闻嘉嘉却才开始吃。
小笼□□薄止水多,放在醋碟里沾沾,汤汁中的鲜甜被舌头灵敏的捕捉到,经过醋的放大,美得让人舌头都恨不得吞入腹中。
一碗粥一屉小笼包,吃完后闻嘉嘉熨帖无比。
最近的工厂进入到一个稳定期,在所有人都鼓足劲儿忙碌两个月后,总得停下歇息个一周两周的。
闻嘉嘉现在每天的工作基本能保证在下午三点前做完,三点后是自由时间,有时会去水房那里顺点煤渣——冬天到了,水房总是一天到晚不间断的在烧水嘛,煤炭就是必须品了。
煤渣能干嘛?煤渣竟然能合成出水泥,闻嘉嘉真是惊得不行。
水泥,这可是水泥!
现在没有水泥条都买不着水泥,而且有条子一袋也得好几块呢。
就是合成出来的量不太大,每次只给她两斤三斤的,跟挤牙膏似的,这让闻嘉嘉有些气馁。
好在煤渣是废品,几乎每个工厂都有,积少成多她也能攒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