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随军日记(37)+番外
待到太阳晒得人汗水直冒时,闻嘉嘉和魏岱也已经到达河沟乡。
河沟乡怕是拉到不少大队食堂的单子,只见江边鱼场上一筐筐的鱼往车上拉,车来车往的竟然格外热闹。
魏岱帮着把浮阳大队的鱼拉去称重,称完搬到闻嘉嘉的驴车上。
他这种做法,不免让人觉得他太过热情。
旁边朋友用肩膀碰他,露出怪笑:“我说你咋一个亲都没相,你这是心有所属了啊。不过这是哪个公社的,咱们公社的?”
闻嘉嘉不发话,魏岱就没敢正式承认:“别乱说,搬你的鱼去。”
再说,怎么就一个亲没相?
他私底下偷偷就相了一个。
浮阳大队就三筐的鱼,全搬上车后闻嘉嘉缰绳一拉,“驾”了声优哉游哉地离开了。
待她离开后不久魏岱也找借口离开,然后骑着自行车追上去。闻嘉嘉这是第一天赶车,他担忧会出现意外,所以得把人送到浮阳大队才放心。
送完他就回家了,爹妈岁数大,他得帮着他们秋收。
三筐的鱼并非是浮阳村独有的,还得分给浮阳大队下属的几个生产队。
所以闻嘉嘉赶着驴车回到村时依旧不得闲,匆匆将鱼搬到食堂里,又匆匆赶着车把鱼送到几个小生产队中。
来来去去,一个早上都在奔波。
闻嘉嘉不晓得大强累没累,反正她自己是挺累的。
特别是屁股,差点颠出四瓣来。
她做事向来风风火火利索得不行,这里赶那里跑的,送完时竟然才十点半。
“累死老娘了!”
闻嘉嘉脸蛋通红,站在家门口直喘气。抹一把额头,滴落好几滴的汗,跑到菜地里掬起一捧水洗洗脸才把这股燥热洗去不少。
不过累归累,却比割稻谷好太多。
闻嘉嘉将用盐腌过的肉切成薄片同辣椒胡萝卜一同炒。又将扑腾两天的野鸡杀了,放在砂锅里久煮慢炖。
至于鱼……明儿再吃吧。
食堂今天也有鱼呢,虽说家里做了菜,食堂的菜她也是要打回来的。
快到午时,闻春和闻萱被她接了回来。
两姑娘是昂首挺胸,迈着得意的步伐离开的保育院。
虽然小姨说了,不许把家里吃的东西说出去,否则容易被人抢走。
但她们还是很得意,因为其他小孩中午没人接,就她们有。
闻春和闻萱,很喜欢独一份的特殊。
午后闻嘉嘉依旧得去上工。
只是她没去割稻谷了,而是在田地和晒谷场之间穿梭,将打谷桶里的稻谷运送去晒。
晒谷场晒不下那么多的稻谷,便又在村里其他空地上摊开晒谷垫。
这活其实不算累,沿途经过树荫时还能够小小地休息一会儿。
“嘉嘉啊,这些垫子都是你大姐夫编的。瞧瞧,又紧又密,好卷起来,也好松开。”晒谷时有村里人这么跟她说。
闻嘉嘉仔细瞧了瞧,确实不错。
晒谷的垫子叫晒垫,竹篾所编,跟竹席似的,但比竹席要大得多。
用的时候摊开,不用的时候卷起来。
此刻有许多小孩躺在上面翻滚嬉戏,被大人拉住揍两下屁股才肯离开。
微湿的稻谷被晒谷耙子推开,平整地摊在晒垫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稻谷上的水分渐渐散发在阳光下,用手摸去也有了几分的干燥。
可这还不够。
稻谷至少得晒3天,按照村里人所说,3天还太少了。如果想长久存放,5天总是要的。
不过最好不能超过7日,暴晒太过的稻谷口感可不怎么好。
这几日的下午,闻嘉嘉就在不停晒稻谷翻稻谷装稻谷中度过。
忙碌中,时间过得很快。
稻谷割完了,村民们终于能歇口气。
这年头得交公粮,也就是爱国粮。占大头的稻谷往往在刚割完的第二天便会上交。晒干的装袋送到公社去,没晒干的继续晒,晒好后按着工分分给队员。
又到了一年一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分粮!
分粮堪比过年,就连闻嘉嘉都激动不已,当天早晨早早醒来,把家里的粮仓整出来。
闻家粮仓在阁楼上,怕潮湿才建在阁楼。但显然,也给阁楼招惹了许多的老鼠。
反正睡在闻大姐房间的闻嘉嘉日日晚上都能听到楼顶老鼠簌簌簌贴地爬行的声音,瘆人得很呢。
“春儿,家里还有其他放粮食的地儿吗?”比如说地窖什么的。
楼上整理卫生的闻嘉嘉朝着楼下喊。
正坐在厨房中吃烤麻雀的闻春忙回答:“小姨我不知道。”
说完,继续吃她的烤麻雀了。
麻雀是闻嘉嘉捉的,最近除了翻谷晒谷就是抓麻雀。
要不怎么说这玩意儿是四害呢,它是真的很能吃粮食。
她这几日闲着的时候也是只顾着和它斗智斗勇了,用陷阱抓住不少。分给在旁边指点她下陷阱的小孩儿几只,带回家几只。惹得闻嘉嘉在浮阳大队孩子圈内有了名气,熊孩子都觉得她不装,是个会和小孩子玩的熊大人,走在路上碰见她都会亲亲热热跟她打招呼。
闻嘉嘉:……
反正她是没想到自己还能解锁这个新称号。
楼上粮仓黑黢黢,几乎看不到一点儿的亮光。闻嘉嘉找半天,都没找到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