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随军日记(95)+番外
闻嘉嘉心道,那她这顿饭得把菜色做得杂些,口味做得多样些。
“唉!要说好过,还是咱这里的日子好过,河省是真的苦,特别是十年前,苦得人酸水都能冒出来。”
闻嘉嘉微微拧眉,原主母亲老家就是河省的,当年因为吃不饱饭跑了出来。
路上碰到原主父亲,原主父亲老家虽在山省,实际上和原主母亲老家颇近,两人这才走到一起。
她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想法去找原主母亲的家人,只是听到河省,就忍不住多想了些。
“包姐,我切完了,现在得腌了是吧。”闻嘉嘉拿出个鸡蛋,又把淀粉袋子从橱柜中拿出来。
“对。让我做我就只放盐,不过你们这里人爱用酒,就再放些酒吧。”
闻嘉嘉撒盐倒酒,再磕个鸡蛋,仿佛淀粉抓一抓。
锅里的猪蹄彻底卤好了,盛到碗里,把锅洗干净。
闻嘉嘉给闻春和闻萱一人一小块,又夹一块给包姐:“姐你帮我尝尝。”
“那哪儿好意思。”包姐摆摆手。
“你都教我一道菜了,怎么不好意思。”
“那行,我是真馋你锅里的猪蹄。我家今天烙韭菜饼,等会儿给你端几个过来,也好给你家添道菜。”
包姐咽咽口水,一口咬下去,粘稠的猪皮差点把嘴都粘住。
下一秒就是香,而后是甜。
当地喜甜,她吃不惯,到这个猪蹄她却爱得紧。
甜而不腻,香糯软烂,吃完吸吸骨头,还能吸出卤汁和骨髓。
“还回锅炒啥呀,猪蹄这样就挺好吃的。”包姐说道。
闻嘉嘉信誓旦旦道:“辣炒一遍更好吃。”
太阳逐渐落山,闻嘉嘉瞅眼时间,得加紧速度了。
包姐掂量掂量里脊肉量,然后给帮她调酸甜汁,还把比例细细告诉闻嘉嘉。
“得炸两遍,一炸熟,二炸色,只有肉的外皮黄中透橙了才能捞起来。”她叮嘱说。
说完,包姐也得回家做饭了。
等她走后,闻嘉嘉开始杀鱼。
锅包肉不能现在做,这玩意儿刚出锅的时候才是最好吃的。
现在做了,皮容易软。
因为有鸡汤,闻嘉嘉没准备做鱼汤,她计划把这条鱼红烧了吃。
至于排骨,闻嘉嘉咬着嘴唇纠结再纠结,她想吃糖醋的。
闻嘉嘉就不是个慢性子。
杀完鱼,掐着点把昨晚就腌好的梅花肉放在锅里煎。
她想她的平底锅了,可惜没带来。
不行,得想个法子再合成出平底锅才成,爱煎东西的她可受不了这种大锅。
梅花肉做成叉烧肉,嗯,因为调料不够的原因,味道和她上辈子做的有点不同,但因为肉好,还放了蜂蜜,吃着也还不错。
“小姨小姨,再来一口。”
闻春和闻萱美得都要上天了!
她们双手放在灶台边,仰头张着嘴,像两只嗷嗷待哺的幼鸟。
闻嘉嘉就又一人给一块叉烧肉。
闻春和闻萱眼睛都眯起来了,她们没吃过这种做法的肉。
“小姨,你做的菜真好吃。”闻春满眼都是小星星,她还不知道,等她长大后,再回忆起童年时最先想到的就是今天。
夕阳落满这座小院,光影透过窗户,落在厨房内。光柱中,似乎能看到灰尘在舞蹈。
有风吹来,吹动窗户上卷着的芦苇帘子,地上斑驳的影子也就随之变化。
这一刻她是幸福的。
傍晚,该归家了。
基因使得人类每到傍晚时就会冒出孤独恐慌感,魏岱脚步都快上不少。
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朋友们,而此时闻嘉嘉正在炒锅包肉。
刚刚烧完了鱼,炒完了猪蹄,连糖醋排骨和两道青菜都端上了桌。
用时不过半小时而已,闻嘉嘉觉得自己超级厉害的。
锅包肉炒的时候实在呛人,魏岱他们进来时家里什么香味都有,最浓郁的当属白醋的酸味了。
“嚯!好正宗的锅包肉味儿。”有东北的战友就闻出来了。
然后再看桌上满满当当色香味俱全的菜,大家都不由得惊讶。
魏岱这是娶了个大厨啊。
闻嘉嘉端着锅包肉从厨房出来,这个叫弟妹那个叫嫂子的,魏岱带着她把人认一圈,就招呼人吃饭。
大多人都没带家人来,倒是有几个带了自家小孩来。
小孩单独在茶几上吃,而大桌呢,是用两张桌子拼起来的,足够坐下十几人。
搬家小宴开始了。
这顿饭吃完,闻嘉嘉正式开始了家属院的生活。
第34章 考前准备
搬家宴上宾主尽欢。
魏岱请的都是有实在交情的好友,所以热闹劲儿很足。
吃饱喝足,桌上聊起天。
“魏岱,你上回问的那事我帮你找我姨子了解了,她说理论上不行,但是你打个申请,把家里条件一说,学校也不会不同意。”
闻嘉嘉还在啃猪蹄,听闻此言抬头。这是在说闻春和闻萱入学的事儿?
“只是你们每月需要额外交6元钱当餐费,哦,这是两个小孩的钱。”
也就是说,一个小孩需要交3元。
在这个多数工人工资只有20元的年代,3元钱可不算小数目。而且这还只是去育红班。育红班是不教小孩功课的,很多人就会觉得不值当。
其实若是军人子弟,每月交1元就行,剩下的餐费由部队后勤补贴,这算是给军人的福利待遇。就这,还有不少家属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育红班去呢,觉得太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