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不想种田(144)
王建国盯着他,谢里正心下苦,这还让这些难民得了好处,闹了这一出,确实把新来的弄出去了,但他也得罪这位县里的农事官大使了,那还敢有意见,不然这位大人得吃了他!只得说:“没有意见,大人决定便是。”
何家满没想到还得了这样的好事,赶忙谢道:“多谢大人!”脱离出去,他们这些逃难的人终于不用受谢家村的白眼了!
“罗平,拿出笔墨。”王建国当即写了份决断书,一式两份,谢里正和何家满盖手印,他把自己的印章盖上。
“好了,既然事情已经解决了,那我就回去了,希望别再因为这事找上来了。”王建国警告,特地看了眼谢里正,“还有,谢里正,还有谢农事官,待何家满给了你们租地利息后记得上县衙缴纳税金。”
王建国带着随从离去,路上,罗平气鼓鼓道:“大人,这谢里正是我见过最坏的人!也太不要脸了吧!”今天这一出戏他跟了全程,罗平觉得谢里正这人讨厌极了,他好气!
王建国笑笑,“以后你还会见到更坏的呢,更不要脸的呢。”
“不会吧?”
罗林道:“怎么不会,就我们隔壁的大叔把他妻子和丈家全杀了呢。”
“啊,我怎么不知道。”罗平惊讶道,然后就追着罗林问。
两人嘻嘻闹闹,好不热闹。
第101章 古代种田生活(9)制棉衣送温暖
自谢家村那事过后, 如今已至十月中旬,天气渐渐凉了起来。
县令大人甚是忧心,平舆县内大半的人都是逃难来的难民, 这些难民虽有粮食, 不会饿死, 但这天气逐渐冷下去,怕不是会被冻死。
顾子琰走进县令书房,看到县令愁眉苦脸, 问道:“大人可是在忧心县内百姓?”
看见他,县令期待道:“子琰, 你回来了, 周大人如何说?”
顾子琰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大人说‘必不能让这些百姓无衣蔽体’,九月时, 大人已命人在江州收购了上万吨棉花和麻布, 让我等先统计需要棉衣棉被的人数。”
县令拍手称赞:“周大人高瞻远瞩, 果真是我辈之楷模,我现在找人去统计人数。”县令正要出门,正好与钟典使和王植在门口相遇。
两人喊道:“大人要去哪?”
“你们有何事吗?”县令清咳一声, 做好表情管理。
钟典使指了指王建国, 说道:“大人, 阿植有事向您报告。”
“大人, 现在天气渐冷,下官在各地走访时发现,还有许多人衣不蔽体, 如果持续降温,这些人很可能会被冻死。下官甚是忧心, 特来向县令问问,可有对策?”王建国皱着眉,很是忧心。
“原来是为这事,我们进去说吧!”县令欣喜,能考虑到这步,说明阿植不仅有对工作勤勤恳恳,更是有一颗爱民之心。
看见顾子琰,王建国有点惊讶,于是问道:“顾先生也在啊?我快半个多月都没看见顾先生了。”
县令说道:“子琰才从州府回来,为的就是这事,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棉花吗?”王建国猜测道。若有棉花的话,那些衣不蔽体的百姓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县令赞道:“阿植果真聪颖,哈哈,就是棉花。周大人高瞻远瞩,已经从江州购买了许多棉花和麻布,现在需在县内统计没有棉衣的人员,这事交给阿植如何?”
“这部分人员我已经统计好了,那册子正在我身上呢。”王建国从袖中拿出一个小册子,双手捧着递给县令。
“哦~阿植果然能干。”县令大喜不已。
翻动册子,上面各种横纵线条交错,形成一个个长方小格,记录得清晰、详尽,何地何人,总共多少,一目了然,县令看了,问道:“这记录方法是你想出来的吗?清晰明了,一看便懂。”
王建国摇头,说道:“下官幼时不知在何处看到的,只记得这种记录方法十分清晰明了,就给记下来了,在记录时就用了这种方法。”
县令把小册子递给顾子琰,顾子琰看完,说:“不错,确实一目了然,若此等方法用在账本上,记账会更加清晰,也不会出现许多乱账了。”
王建国:“顾先生聪明!”
钟典使听得甚是好奇,“顾先生,给予我看看。”
顾子琰将册子给他,钟典使仔细查看,“此法有大用。大人,我先退下了。”钟典使心急火燎,恨不得马上去账房试试。
“钟老还是如此性急,遇见好东西恨不得马上用上。”县令扶须说道。
“子琰,既然人数已经统计好,快速给周大人去信,棉花拿回来,还需要耽搁些时日加工成棉衣棉裤,可耽误不得啊。”
顾子琰点头,“是,大人,子琰先告退了。”
书房内只剩下王建国和县令,王建国提议:“大人,下官有一法,可以加快做成棉衣棉裤。”
县令惊奇:“你说!”
“可以在县内聘请懂针线家庭困难的妇女进行加工,县衙提供一个场地,让她们一些人负责裁剪布料,一些专门做袖子,一些专门做棉衣背部,一些专门做领子……最后再让人将棉衣的不同部分缝起来,这样分工,可以加快赶制棉衣棉裤。”
县令有些不相信,“当真?这样跟一个人单独缝制有何区别?”
王建国肯定道:“当真,专门做一样可以提升这些人的技术和速度,比一个人单独赶制棉衣快,若县令不信,我们可以先试验一番。”
“我记得县衙有懂针线的丫头吧?”
王建国吩咐随从去购买够做20件棉衣的棉花,还有几匹麻布,搬到县衙后院,再让人把县衙里懂针线的都召集在一起,给他们分成两组,每组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