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不想种田(160)
是以,周边虽乱,但并未影响境州,反而让境州的生意更好做了。周边州府的商贾纷纷流入境州,迎来一波经济小高峰。
时至冬日,王建国愈发赢得赵安御信任,如今已然连跃几级,当上了通判,掌管州内家田、市场、水利等民生事项。
在他的带领下,州府周边县、镇,开始兴建起各大工厂,学习平舆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将州内经济发展得越发红火。
洛州应对周边官方势力愈发困难,根本无暇顾及境州在嘉岭及平南关干了什么,再加上王建国他们行事小心低调,一车车铁矿、煤矿悄无声息被运往境州境内新建的钢铁厂,然后被炼成大量钢铁及兵刃。
真如那句话,得道者天助。境州气候越发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在其它州旱灾、洪灾、雪灾频发之时,境州稳如老狗,默默向受灾地区输送粮食,换取大批财物。
其它州府越发混乱,境州苟着发育,但越来越多流民涌入境州。
赵安御看着眼下局势,颇为忧心,“大批流民涌入,人员素质不一,不知会惹多少乱子。”
这句话刚说完,就听底下人来报,新安置的流民,把境南县的粮草厂抢了,如今逃往平舆去。
王建国无语,好大胆子,平舆如今可是州内重点发展县,平南关那一带的军队一大部分就驻扎在平舆附近,这批流民可不是自投罗网吗?
“周边州府混乱,众多义士揭竿而起,许多流民听境州安稳,全都往境州跑,世子,若不加以治理,境州也会跟着乱起来。该如何是好?”周大人突然觉得境州太/安稳了倒也不是很妙。
第110章 古代种田生活(18)昏庸的老皇帝
“各边界县守好关口, 训练民兵,严加管控流民,待查点好, 将流民分开管, 分散到各个县, 防止流民聚集闹事。”赵安御思量片刻,想出一个法子。
流民都是村镇周边一起逃亡,大多数来自一个地方, 分而治之为最佳。
此令一下,流民闹事的机率大大减小。但也不乏穷凶极恶之徒妄图抢劫村落、镇上, 不过, 这些长期饿困的散兵游勇自是比不过装备精良、精神饱满的民兵,被打得落花流水,纷纷被俘。俘虏并未杀掉, 而是被押送至矿区挖矿。
春种开始, 洛州王叛乱的这场闹剧也拉下帷幕, 王朝与众州之间又恢复到之前微妙的平衡中,但被打破过后的平衡总有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不过,对于王建国来说, 春种比较重要。
他带来的优良种子经过一代代培育与栽种, 已经取代境州原有农作物, 分布在境州各地。
昨夜一场小雨, 将土地滋润得刚刚好,农田里都是繁忙的身影。王建国掌管农事,经常下乡走访府城近郊村落, 了解各个村子的春种情况。
他今日走访的村子叫连家村,虽叫这个名字, 但却是一个杂姓村落。走到田埂上,劳作的村民抬头擦汗,正好看见王建国一行人的身影,他高兴地挥手打招呼,一点不见生:“王大人,你今天又来走访啊!”
王建国也挥挥手,大声答道:“是啊,叔,你这种的是白苞米?”
这位村民大叔和他妻子挖坑,几个小孩放的放苞米,放的放农家肥,一家人一起干活。
王建国穿的旧衣服,不怕脏,撑着田埂就跳到地里。跟他一起来的几人面有踌躇,似是没想到他们这位通判大人这么不拘小节,直接拿过村民的锄头,帮人家干起活来。
“叔,你歇会,我帮你打坑。”王建国拿起锄头,哐哐挖着,田埂上站着的几人也不好意思站着看,纷纷跳下来,帮着放苞米,放肥料。劳作了一上午的大叔一家歇了个松快气,对着他们一群人一阵夸,跟着王建国一起来的小年轻,红着张脸,连连摆手,说缪赞了。
大叔让妻子带着孩子先回去做顿好饭菜招呼他们,拿着放在一边的镰刀,熟练麻利地将田埂边的杂草割了。
王建国边打坑边跟村民大叔聊天,“叔,这边上几块地都是你家地?今年没种麦子?”
大叔摇摇头,“不是嘞,这块和前面那两块地是我家的,其他都是我兄弟家的。种呢,咋不种,那麦子产量高呢,现在粮食收成好了,家里娃儿挑嘴,时不时要吃点包子细面。”大叔脸上闪着光。
几人都是青壮年,就算以前没干过农活,但也有一把子力气,很快,就把大叔家这块地种好苞米。收工后,一行人拿着工具跟着大叔走。
大叔家的房屋隐在众多房子里面,一进的四合院,朴素温馨。放好工具,洗净手,大叔让他们赶紧上桌。
饭菜在他们进门后就陆续上桌,大叔家的娃儿站在一边眼巴巴看着,王建国身边的小年轻看到就说:“婶子,让孩子上桌吃呗,干了一早上了,肯定又累又饿。”反正他们可是这样,手膀子好酸。
大叔家里的听到,说:“欸,官爷你们先吃,小孩子家家没什么规矩,我们等会再吃。”
王建国看到桌上的菜,这恐怕是这个家里过年过节才吃上的饭菜,“没事,让孩子上桌吃吧。”
婶子看了眼大叔,似是让他拿主意,大叔看了看王建国,见他点头,对几个孩子说:“上桌吃吧。”
几个孩子眼里闪过惊喜,规规矩矩在桌上坐好,大点的两个孩子勤脚手快,给王建国几人添上饭,再给最小的妹妹舀了半碗米饭。
王建国端过碗,夸赞道:“真懂事。”
“今年几岁了?上过学堂没?”
小孩突然被问,有些怯怯的,看了看父亲,还是大着胆子道:“回大人,十岁了,上过半年学堂。”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舔了舔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