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将女为帝(146)

作者:喵圆喵 阅读记录

这很符合刚刚见过无力挣扎的灾民,在饥饿面前剖尸而食的场景之后,一个正常人的心态。

这就是历经过生死的老兵的状态,处变不惊。

自己同他们比起来,还差的远。

金铭如此想着,心中对即将发生的事的忧心与恐惧,便又少了几分。

早在到达余淮之前,晏清就跟他们说过,余淮知县弃县而逃后,一伙匪徒便占据了府衙。

且这伙匪徒手段很不一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集结起了一大批人手。

趁着灾患发生后,知县衙役外逃,余淮县乱做一团的时候,这伙匪徒将县里来不及跑的男人、女人绑了起来。

男人里,愿意入伙的,就收编了去做苦力,做跑腿的,做卒子;不愿入伙的,那就直接砍了,尸体丢到街上去示威,谁敢替他收尸,谁就是下一个被砍脑袋的!

女人好看的,或留作自己享乐,或押往江门、怀临一带,卖给青楼红阁大赚一笔;不好看的,要么当人肉墩子、人肉靶子供他们取乐,要么就卖去那些黑牙子手里当苦力奴仆,或者卖进深山老林的寨子里去,给那些娶不到正经媳妇的人当媳妇。

总之就是一句——顺者昌,逆者亡,是死是活,全看他们心情几何!

此后,这群匪徒更是以交通便宜的余淮为窝点,向周边受灾地发起搜刮。

金银财宝,粮食布帛,男人女人甚至是孩童,除了断手断脚生疫病的,无不搜刮殆尽。

一路上,他们看了几个大宅院,其中稍微值点儿钱的东西,都已经被搜罗一空了。

他们还没进第一个宅子的时候,就瞧见某处倒塌的房屋之后,断壁残垣间一个影子朝成中心蹿去,显然是去报信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话用来形容他们此刻自投罗网般往官府去的行为,那是一点不错。

但他们别无选择,或者说,这其实也是他们进城的目的之一。

第131章 三城勾结

作为朝廷派来赈灾的官兵,他们不可能私自占用民宅。

哪怕那些民宅的主人,早就死的死,逃的逃。

不然日后主人家追究起来,就算他们占理,也免不了惹一身骚。

除非能够肯定哪一家已经死绝了,他们的家财无后继者,便可全部充入府库,为官府所用,自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麻烦。

其次,他们作为普通的官兵、医者,在余淮县官府机构瘫痪无人运作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提前得知官府已经被匪徒占据?

要知道,在晏清收到燕七的传信之前,对于此事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而燕七之所以赶在这个时间点,给晏清传来这样的消息,还是因为晏清先前在季城让他派人去暗查怀临县时,才偶然发现余淮情况有异。

顺藤摸瓜之下,才发觉余淮盘踞着一伙数量巨大的匪贼!

且他们装备精良,纪律虽说不严明,但也确实成建制,大有几分民兵私结的意味。

根据燕七的情报,这伙匪徒主要的人手,并不余淮,而在余淮往江门的一座山坳里。

那山坳位置偏远,易守难攻,他手下的人也没能查到匪徒到底有多少人,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

江门政府里,有人同匪徒勾结。

至于朝廷刚派下来接管江门,暂理南疆事务的钦差大臣,这会儿正被江门政府,以软硬并施的手法,将其软禁在了江门知县府上,一点儿消息出不来,而送进去消息也到不了他手上。

而怀临那边,跟江门是一样样的,官匪勾结,同气连枝,哪里还有老百姓的活路?

就是朝廷上下来的官员,若没有什么强硬的手段,就跟那泥菩萨过河一样,自身都难保,又哪里能救人于苦海之中?

对此,晏清的打算也简单——端掉余淮的匪徒窝点,断了怀临与江门之间的直接联系。

余淮所处的位置,正在怀临与江门之间,拿下了余淮,就是怀临与江门想联手攻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况且,在孟舒澜的调度下,西南联防营的将士已经暗中南下,直赴怀临。

江门那边,有徐州在侧,又离康都并不很远,真敢有什么大动作,羽林军沿大道奔袭本月,便可直入江门,在从徐州屯兵之所调兵,近乎被李定山叛乱挖空了的江门兵力,挡不住羽林军的强攻的。

至于藏在江门与余淮之间的那窝匪徒,是个祸害,但只要控制住了三座城池,他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如今灾患当前,比起剿匪,更重要的还是救治灾民,安定民心。

而晏清选择装作若无其事地前往余淮府衙,无外乎两个目的。

一是以正常思维举措麻痹对方,使得对方以为他们对余淮县内的具体情况并不知晓。

在官匪勾结的情况下,这确实是很难为人所知的。

且若是先前那种敌暗我明的情况,晏清他们来赈灾的事儿,谁领头,多少人,匪徒那边应该都有大概的信息。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皇帝下的旨意是,让孟舒澜命赤甲营南下余淮,其随后调西疆物资支援,以待朝廷钦差——端王温哲翰率众南下平乱定灾。

就算有人猜到晏清可能会在孟舒澜回西疆的这段时间里,带兵南下余淮,但那只是猜测,没有确凿的信息。

毕竟,晏清已经明面上辞官,要护送晏秦氏北上。

人都知鸣凤将军承平县主——晏清,是位女将军,却不是人人都见过晏清真面目,认得她真人的。

而晏清的亲卫里,恰恰却又不止一位女将,其中红妆无论在外形、气质上,还是在性格上,都同晏清很是近似。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