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的美食恋爱日常(53)+番外
黎锦看看“紫竹小院”里的家什,觉得也没有哪种是适合用来打油的器皿。
罢了罢了。
黎锦心想,俗话说“傻子过年看隔壁”,既然不知用什么器皿才能打油,不如直接空着手去找卖油的。
若是在那里看到其他打油的人用什么器皿打油,自己自然就跟着明白了。
于是,黎锦便让阿诚推着小推车,自己空着手,在市场上溜达起来。
她一边溜达,一边四下张望,看哪里有卖油的作坊在。
这倒是好找,黎锦张望了一会儿,便看到了一个大招牌,上面写着“官家油坊”两个大字。
黎锦便走了进去。
她有些羞涩,沉默着在一旁站住不动,只是望着别人的来来回回。
这油坊生意颇好,虽然算不上车水马龙,但也是总有人来打油。
因此,店家倒还没去问黎锦“是来买什么油的?”“为什么站在这里看热闹?”之类的话,免去了她一无所知的尴尬。
黎锦看了一会儿,倒总算是明白了。
这油坊里的素油,还能细分出几种,至少有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芝麻香油这几种。
黎锦没问,不清楚油坊是不是就卖这几种油,但看来打油的人只买这几种油,想来是其他的油不好卖。
不好卖的油不一定不好吃,但一定不如其他好卖的油那么新鲜。
黎锦很快便决定跟着别人买差不多的东西,别人不买的油,她也不买。
在油坊打油的器皿,原来叫做“油篓”或是“油篓子”。
这“油篓子”,是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织而成的器皿。口小、腹大,看起来倒像一个编织出来的坛子。在它应该相当于“脖子”的位置,通常系着一两条绳子,用于手提、拎起。
明明是竹篾柳条编出来的东西,却能装油不漏。黎锦颇感惊奇,不知是什么原理。
打油也不论斤两,论“篓”。
有小篓,有大篓。大篓也许比小篓多一倍的容量,因为小篓油的卖价只是大篓油的一半。
有的人自带油篓,打油的时候,递过去让店家给装满就行了。
也有的和黎锦一样,空手来的。这油坊里也兼卖油篓,小的三文钱,大的五文钱。空手来打油的人,买个油篓就能打油回家了。
菜籽油小篓十文钱,大篓二十文钱。
花生油小篓十二文钱,大篓二十四文钱。
葵花籽油小篓十五文钱,大篓三十文钱。
芝麻香油小篓三十文钱,大篓六十文钱。
黎锦看看连买油都有这么多讲究,不由得十分迷惘,不知该怎样选好了。
她记得自己以前用惯的油似乎是花生油,却不知这种油是什么品质的油。
她有心图便宜买菜籽油回去,却又担心味道不好。
观察了半天,也想不出个结果,黎锦只得开口问店家道:“店家,什么素油好吃?”
店家看看黎锦,神情古怪,可能觉得她的问题莫名其妙。
似又见她容貌不凡,店家便耐住了性子,道:“都好吃!看你要做什么?”
黎锦被问得愣了愣,道:“炒菜吧?也许也炸些东西,炖些菜。”
店家道:“那就买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是这油坊里第二贵的油了。黎锦听见店家向她推荐这个,便有些心疼。
黎锦道:“葵花籽油和菜籽油、花生油的味道相比,有什么区别?”
店家道:“葵花籽油香啊。一股葵花籽味。”
黎锦心想,这解释和没说一样。那菜籽油还有菜籽味呢,花生油还有花生味呢。
黎锦想知道的,是“葵花籽油为什么比菜籽油、花生油好吃”。
但见店家不怎么愿意搭理自己,也许也是因为味道这种事情实在不好用语言描述。
她想想还是算了,姑且信店家一回,希望他不是为了卖这高价油而随口胡说。
黎锦道:“那我要买一小篓葵花籽油。”
一小篓葵花籽油,连油钱带小油篓的钱,共计十八文钱。
黎锦排了这十八文钱出去,换回手里拎着的一小篓葵花籽油。
她摇了摇油篓,觉得有些轻,不由得莫名有些心疼。担心自己亏了,但她又不懂是不是买得贵了,思索片刻,便不去想了。
迎面擦肩而过了一辆卖菜的小车,黎锦见小葱很是新鲜,便花上一文钱买了一把小葱。
黎锦还想买一些酱油。
本来她的第一反应,是想去自己之前买西洋白糖那家杂货铺打酱油的。
但她又冷静想想,忽然想起这家卖东西似乎比别家贵上一些。
之前不得不去这家买白糖,是因为只有这家有好白糖。但酱油这种东西并不稀奇,随便找家卖调料或是杂货的店铺应该都能买到。
黎锦便就近找一家杂货铺买了酱油。
一篓酱油连篓七文钱,不带篓五文钱。
黎锦心想,这装酱油的小篓可真够贵的。但不买又不行,不买酱油拿不回家,她只得认了。
她现在才知道,酱油这东西,竟然也是用油篓装的。
油篓不但能装油,也能装酒、酱油、醋之类。
在平民百姓之中,油篓是极为常见的储物器皿。只是因为黎锦过去都是不辨菽麦的大小姐,才会不懂这些常识。
黎锦买了一小篓酱油,拎了出去,晃着给阿诚看。
黎锦道:“这东西明明是编出来的,居然还能装汁水,真是稀奇。”
阿诚道:“着实稀奇。将军可知道这是什么原理?”
黎锦道:“我不知道啊。阿诚可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