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离后,战神前夫死皮赖脸求入赘(523)
前些天,太妃解毒迷迷糊糊之间将萧承易错认成隐太子,苏月当时就觉得这事不寻常。
谁能想到萧承易不是先皇的儿子,而是先皇的孙儿,是隐太子的遗孤。
从先皇疼萧承易来看,先皇应该是真的后悔处死隐太子,将这份愧疚弥补在了萧承易身上。
这也能解释的通,先皇为什么临终前要让萧承易掌兵权了。
隐太子要真是被人构陷的,那构陷他的人绝对是太后和皇上,算计太子必然是冲着储君之位去的,没道理把隐太子拉下马,最后便宜了皇上和太后。
先皇到临死才让萧承易掌兵权,应该一直下不定决心,萧承易掌兵权,必会为皇上所忌惮,而且萧承易并不是有野心的人,他对皇位没兴趣。
可不是没野心,皇上就能容得下他,一旦萧承易是皇长孙的身世一旦暴露,太后和皇上必会斩草除根。
到了最后,先皇不得不做最后的抉择时,先皇选择了萧承易。
或者说,先皇选择相信隐太子是被人构陷的。
常公公一口气说了太多的话,虚弱到撑不住,摇摇欲坠。
这边常公公还没倒小榻上,那边中箭昏迷的裴国公世子不知道什么时候醒过来了,他听到了常公公说的话,激动的一个翻身,从小榻上摔了下来。
青风赶紧将裴国公世子扶起来,裴国公世子中毒加逼毒血,脸色苍白,但神情却是异样的激动,他不敢置信道,“你是皇长孙,我表哥?!”
萧承易一时间还接受不了自己就是皇长孙,身上背负着血海深仇,他没有应裴国公世子。
但裴国公世子对常公公的话深信不疑。
今日武国公府着火,他觉得不寻常,就戴着面具去了一探究竟,见是萧承易救常公公,他便出手相助,更以身替常公公挡箭。
萧承易闹这么大的动静救常公公,必然有非救常公公不可的原因,而且常公公对裴国公府有恩。
裴国公府满门男丁自尽,裴老夫人也不想活了,是常公公给裴老夫人送去了隐太子妃的亲笔信,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却足够支撑裴老夫人活下去了。
裴老夫人活着,裴国公府其她人心底才有希望。
这也是裴国公世子替常公公挡箭的主要原因。
裴国公世子高兴的笑起来,扯的伤口一阵疼,他没想到中箭被带回明王府,会听到这样的真相。
祖母要知道明王就是她心心念念的亲外孙,还不知道会有多高兴。
第434章 谋反
裴国公世子迫不及待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祖母裴国公府老夫人知道,他也怕自己半夜出府,不能及时回去,祖母和母亲担心,虽然苏月不赞同他带伤离开,但裴国公世子坚持,苏月也没辄。
再者武国公府被放火烧了,常公公还被救了出来,难保明天皇上不会让人搜查明王府,待在明王府里未必安全。
等裴国公世子把药服下,萧承易让青风护送他回裴国公府。
裴国公世子走后,苏月看着常公公,“常公公要不要也藏一下?”
萧承易道,“常公公是先皇生前最信任的人,就算武国公亲自带人来搜明王府,他也没有任何理由带走常公公。”
苏月想想也是,满朝文武都知道常公公自先皇驾崩后就失踪了,要被人知道是被武国公关了起来,一定好奇武国公关常公公做什么。
本来皇上就忌惮萧承易了,萧承易就是皇长孙的身份,皇上和太后一定不敢主动揭穿。
先皇临终前就赦免了萧承易,明王的身份也是先皇赐的,揭穿对萧承易没坏处,相反还给了萧承易将皇上拉下马的理由。
这层窗户纸,别说主动捅破了,皇上和太后估计还想多糊个几层呢。
闹出来打草惊蛇,哪有暗戳戳弄死他们强?
苏月放下心来。
夜深了,苏月困乏的厉害,萧承易就抱她回屋睡觉了。
翌日,武国公府闯入刺客,烧了武国公府的事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毕竟武国公府不是一般地方,是太后的娘家,文武百官都觉得刺客太猖狂了。
萧承易也在朝上,皇上当着他的面下令追查刺客,但萧承易面不改色,就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似的。
接下来几天,京都人心惶惶,一队队的官兵挨家挨户搜查,不知道从明王府跟前路过多少次,没一个敢进来的。
搜了几天,一无所获,就渐渐消停了,毕竟京都百姓们还要生活,整天的搜来搜去,太影响民生了。
明知道刺客就是萧承易,还得维护武国公府的威严,装模作样到处找刺客,苏月都替武国公累的慌。
转眼就到休沐这天了。
一大清早,苏月醒来就不见萧承易的人影,以为他和平常一样晨练去了,结果吃早饭也不见出现,苏月就问道,“王爷呢?”
芍药回道,“王爷去鹤栖湖了。”
苏月心下叹息。
这几日,虽然萧承易看上去和往常一样,但苏月还是能感觉到皇长孙的身份让萧承易的心情抑郁了几分。
隐太子和隐太子妃死的太惨了,还有受牵连的裴国公府,那么多条人命,突然压在肩上,太沉重了。
尤其隐太子妃,血崩而死,就那么随意的埋在鹤栖湖,埋了整整二十年。
接受了自己就是皇长孙的身份,萧承易又怎么能不去鹤栖湖祭拜自己的生母。
唯一庆幸的是,皇上将隐太子妃暂时下葬在鹤栖湖的事交给萧承易办的,也算是冥冥之中让萧承易尽了一份孝心。
萧承易一早出的府,回来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见他回来,苏月迎上去道,“你在鹤栖湖待了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