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本人已穿荒年,有事记得烧纸(308)

作者: 蝴蝶不愿意 阅读记录

但是为了不把阿衡给急死,陈冬月便没有再留两人吃东西。

她非常贴心的让乔三妹打包了些点心出来,然后让阿衡拎回去给大伙儿分分。

她管这个叫分享喜悦。

美味斋开张一个半时辰,全部食材售卖一空,铺子只得提前关门。

陈冬月让街坊们明日早些来,要不然估摸着还得排队。

俩厨子忙得简直要摊倒,但是看在十两银子一个月的份上,便也只能先忍着了。

可人家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大墩子却还不满意。

他说铺子里吃食卖的太多了,那排骨栗子饭他一口都没吃上就没了!!

真是气煞他也。

李秀才那里,很快就算出了今日营收。

他恭喜大墩子,“还好还好,今日只亏了二两银。”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陈冬月简直要吐血。

可李秀才却反问他,“你知道光大墩子一个人,今天造了多少吃食吗?!”

“当我没问可以吗!”陈冬月超大声地回了一句。

“可以!”李秀才也很硬气地回了一句。

大墩子站在两人旁边,看得可乐呵了,“你们俩说话真好玩。”

“闭嘴吧你!”

“你闭嘴吧!”

两人同时喊道。

从衙门回来的宋柯,恰巧看到了李秀才和陈冬月同时骂大墩子的样子。

好像训儿子。

他心里头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

第二个反应则是:什么?!训儿子?!两人一起训儿子?!

不行!!

于是宋柯快步走到了李秀才和陈冬月中间。

他也不说话,就杵两人中间。

这举动让三人都非常的莫名,还是陈冬月扯了宋柯到边上问话,才结束了这尴尬的四人对站局面。

“看你这神情,难道孙知府没答应治理乱倒马桶的事儿?”陈冬月心下骂了两声孙知府。

不料宋柯却摇头,“没有。”

“果真没答应?”陈冬月又问。

宋柯还是摇头,“不是。”

“......能不能好好说话?!”陈冬月无名火都上来了,她忍不住抬腿给宋柯屁股上来了一脚,“怎么了,早上没拉屎啊,搁我这儿玩便秘?”

“......孙知府答应了,说过两天就找了人去统一回收。”宋柯老实回答。

“早说呢?白挨一脚。”陈冬月瞪了眼宋柯,“以后说话就好好说,能不能做到?”

“能。”宋柯点头。

“很好,去吧,帮忙把门板装了,回家。”

“诶。”宋柯颠儿颠儿的就帮忙装门板去了。

嘿嘿嘿。

被冬月踹了屁股呢。

她踹我屁股呢。

一点儿不疼嘿~~~

宋柯这纯属素了久了,有点变态了。

第233章 一夜暴富

这一日,陈冬月也算是过得挺刺激的。

晚间,她在屋子里点了香,先把开业汇报和得的那副什么郎的画,给小尤老师烧了过去。

瓷瓶之类的东西太大了,陈冬月决定等搬了家,有了自己独立的大院子再烧。

要不然放外头烧,她怕引了人来,放屋子里烧,又怕把自己呛死。

好在今日孙夫人说自己有庄子要出手,她决定明天从康王府回来,就去找孙夫人聊聊买庄子的事儿。

另一头。

小尤老师照例在三更半夜,去陈冬月家里取了信,和那幅画。

对于锦鲤第一天就卒了的事,小尤不仅没觉得可惜,反而还觉得有点搞笑。

特别是陈冬月在信上抱怨的,那三公子的腚未免也是太大了些,更是让小尤笑得眼泪狂飙。

她突然就想起了前不久有部大女主的电视剧,里头那男主角从楼上飞身下来的时候,抬腿的一瞬间,那大粗腿子和大腚......她立刻就套入了康王府三公子。

该说不说,每天看冬月的信,比追剧还精彩。

当小尤老师看完信,拿着画准备回家的时候,却在自家楼栋下面,突然听到有人喊她,“小尤!你在干嘛!”

小尤被吓得一个踉跄,差点儿被楼道口的三级台阶给绊死。

“小尤,你没事吧?!”白瑞三步并做两步,跑到了小尤旁边。

“你差点儿没吓死我!”惊魂未定的小尤瞪了白警官一眼,“三更半夜的,你怎么出来吓人!”

“......我刚好下了值班,路过你家想找你出去吃宵夜。你这半夜三更的,干嘛去了?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白瑞问着话,眼睛却一直朝小尤手上瞟。

“没什么,”小尤晃了晃手里的画卷,“刚才去冬月屋子里坐了坐,看她书架上有副仿古画,就拿来想挂我自己房间。”

“啊?”白瑞有点儿胆寒,“冬月的东西,你要不还是别乱动吧?”

虽然他不信鬼神,但是!!!他也很尊重鬼神嘛。

可小尤确实满不在乎道:“没事,冬月不会介意的。你等我下,我去放个画,咱们吃宵夜去。”

“我跟你一起上去,”白瑞跟在小尤身后不肯走,“宵夜咱们别出去吃了,我给你煮方便面吧。”

“啊?”小尤有点儿失望,“那我要加两个蛋。”

“没问题!”

两人很快上了楼。

不过进了屋子的第一件事儿,并不是煮面,而是打开那画卷进行了一番观摩。

“这画仿的真不错,”白瑞细细瞧着摊开在小尤床上的墨竹,“你瞧连收藏者的章,都跟真的似的,敲了那么多。”

“萧悦.......”小尤歪着脑袋,“这人谁啊?”

“不认识。”白瑞随口回道。

小尤‘噗嗤’笑出声:“你当然不认识,人家肯定不是咱们这个朝代的啊。我来度娘一下,这无名之辈的作品,到底有何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