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已穿荒年,有事记得烧纸(515)
要不然别说一个晚上了,哪怕给孔杰两个晚上,他都不一定能查得完。
根据孔杰的查证,粮仓里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仓禀都是有问题的。
于是次日陈冬月就找到了孟知府说这事儿。
孟知府一听,事关粮食,自然也很紧张。
当初他来聊州的时候,他大伯就跟他说过。
孟家政敌颇多,这回孟知府来聊州为官,本也是越级当的知府。
所以孟相让孟知府在外为官,不求办出多少政绩,但求他千万不要惹祸。
这会儿虽然说粮仓的问题,跟孟知府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归根结底算下来,他如今已经是聊州知府,怎么都会被牵连。
孟知府可不想让言官抓到什么把柄,再让大伯为难。
所以当即他就让家里带出来的几个贴身护卫,去了趟兴民仓。
在证实了兴民仓确实有问题之后,孟知府便着人拿来了府衙存底的储粮册,随后又让麻经承直接带人去了趟粮仓,取来了粮仓那里的账籍册。
两相一对比,立刻就对出了问题来了。
上报的储粮册上,粮库里一共有粮三万八千石。
而粮仓那里收来的账籍册中,却清楚记录着,仓内应该有粮五万六千石。
还没算上作假的那些麦麸和谷糠呢,光光账目上,就差了一万八千石了。
于是孟知府就让麻经承直接把贾忠诚给请了来。
此时,经过刚才麻经承的一番询问,贾忠诚其实已经招了。
实际上,粮仓里的粮食,估计已经不到一万石。
少掉的粮食,都被他去年乘着粮价高的时候,偷偷卖掉了。
他原想着,今年等新粮下来了,再用低价去买粮,自己也好赚一波差价。
谁曾想,不知道哪个吃饱饭撑的跟他过不去,这就东窗事发了。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不过在陈冬月口中,这事儿就不是她想按死贾忠诚了。
而是去年在粮食最紧张的时候,沈万福说自己姐夫有办法可以弄到粮食,所以她才着手调查的。
这事儿她倒也没有胡说。
洪祥告诉她,去年沈万福确实给大伙儿弄了不少粮食来。
关键他弄来的粮食,虽然都是陈的,但是价格却比外头卖的,每石能便宜上百文,所以光他们巡检司,就买了不老少呢。
等到陈冬月把前因后果这么一说,孔杰把探查的细节这么一补充,兴民仓事发的事儿,也就这么还原了出来。
第390章 怕她咱不丢人
贾忠诚听陈冬月说,是沈万福在外头胡说,恨得那叫一个牙痒痒。
但是这会儿他也没法冲回去打死这个小舅子,于是只能反咬一口,“大人......孟大人,小人也是受了沈万福的蛊惑啊。
是他跟我说,聊城的饭店客栈都缺粮,让我想想办法,弄点粮食出来,也算是接济大众了。
下官这才猪油蒙了心......下官卖粮的钱都没敢动,都好好在家放着呢,下官自愿上缴啊孟大人。
不过卖粮的钱,下官拿的都是小头,大头都被沈万福给拿走了啊!!!
大人......下官这是被奸人怂恿的啊!!大人呐~~~~~~”
孟知府揉了揉眉心,淡淡道:“你放心,你那小舅子本府也不会放过的,已经着人抓去了。”
说完,他又转向孙大人,问了句,“孙同知,你作为前知府,就真的一点儿都不知道自己手底下的人,干出了如此荒唐之事吗?!”
“下官是真的不知,”孙大人擦了擦额角的汗,“去年您也知道,府衙剿匪都来不及,哪儿还有空去查粮仓的账册啊。
而且刚才这位铁手志士也说了,这贾忠诚掩饰的太好了......蒋通判去年不是去查过两次粮仓的吗?是不是当时确实被他蒙蔽了?”
蒋通判点头如捣蒜,“是是是,确实是。不过当时带队的是被抓的刘同知......他跟贾忠诚之间有什么......下官就不知道了。”
哎......
孟知府深深叹出一口气。
这衙门,真TND烂透了。
可要是真要把这事儿往大里查,估摸着连他都会被带进沟里去。
毕竟,按照资历的话,他应该只能做个县令。
不对不对,真要按照资历,其实他作为科举三甲的吊车尾,是连翰林院都进不去的。
在大荣朝,最正经的为官途径是,进士一二甲出身,进入翰林院三年,然后再到六部或者各府的县衙,任个七品的官职。
之后再一点点熬资历熬上来。
像他这样不到三十就干上知府的,真要有言官死咬他的话,是真的能把他给咬下来的。
所以今天这事儿,孟知府并不想查的太清楚。
他就秉持一个原则,能在本府处理完的事儿,就别捅篓子捅到都城去。
故而,今日之事,孟知府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咱们还是要赶紧弥补才行。”孟知府想了想开口道:“孙同知,你在咱聊州多年,跟咱们府内的粮商肯定也熟悉的很。
这样,你先去问问,今年江南那里的稻米和大麦常年预计能有多少,大概在什么价位。
然后你,贾忠诚,和你那个小舅子,把这粮仓的粮,全部给我补上。
还有,既然这个事情是孙同知在做知府的时候发生的,那孙同知你也难辞其咎,到时候补粮你也得出钱。
对了,还有你蒋通判,多少也沾了点不查之责,本府也罚你五月之前交一千石,啊不,三千石粮。
本府可跟你们说清楚,补粮不是按照上报的三万多石来补,而是按照账籍上的五万多石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