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179)+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他们不止行军速度一言难尽,更加关键的是,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先是因为准备仓促,又组织不当,让大军出发不久就自相惊乱,还未到大同,军中已经缺粮。

路上更是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还连日风雨,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

一些随驾官员见到此,深知不能够如此,再次请求英宗回军。

但王振一听,就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罚谏阻最力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来。

这说是王振罚的,可谁不知身后有朱祁镇撑腰,不说朱祁镇一开始就清楚吧,但都跪到天黑了,朱祁镇是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王振的同党彭德清也以天象谏阻,王振也不听,继续,逼着大家继续前进。

那边,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想要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

但后来……]

——

求书名,求求求,要好多个,纠结.jpg。

第156章 看他出尔反尔的模样

唐朝。

李世民越是听,越是皱眉。

他几乎是没法想象当时到底是个什么场景。

粮草?没有。

天气?不行。

行军?拖拖拉拉。

军心,一点不管。

带着一大帮朝廷重臣,皇帝说是御驾亲征,结果自己舒舒服服窝起来,让一个太监领队。

这场景实在是太荒诞了,以至于让他觉得,这会不会是一本降智小说才能写出来的剧情。

不过想想隋炀帝领军的骚操作,宋朝那个赵光义的宋驴宗和阵图。

就……

有的时候,皇帝御驾亲征还真不是什么好事。

特别还是对自己心里没半点数的皇帝。

……

[后来,朱祁镇又见到了镇守宣府的杨洪,并命令杨洪随军同行。此时独石马营(交通要道)早已丢失,杨俊也早已逃回,杨洪却只字未向英宗提起。

而且,经历了宣德朝和“三杨”时期,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个安定的治世,但不得不说,奸细那是真不少。

反正那个时候,天气不行,粮草没有,要道丢了,奸细不少,军心低迷,再加上猪队友急着往前送。

朝臣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想着要不用一点非常规手段,先让朱祁镇回去再说。

谓:“今天子蒙尘,六军丧气,无不切齿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驾前,数其奸雄误国之罪,即遣将领兵诣大同,而驾可回也。”

但大家都比较爱惜羽毛,也害怕新的触怒朱祁镇,这事最终不了了之。

但谁也没想到,这事居然还有反转。

原来,之前死活不愿意回去的朱祁镇和王振在经历过小规模战役后,怂了。

又一听,好家伙,也先又要卷土重来了,这还等什么,赶紧走吧。

于是,他们选择班师回朝。]

明朝。

朱瞻基听着,都有些听傻了。

不是,这……,他怎么有些听不懂了呢。

是天幕说的太跳跃了吗。

等他捋捋。

首先,他们八月份行军到大同,也先选择诱敌深入。

然后呢,王振和他那个注定不会出现在世上的好儿子,就毫不犹豫入套了。

然后,可能是经历了什么,又有点怂了,选择班师回朝。

这朝令夕改的,而且决策还能被一个太监左右,这可真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

而且,奸细,军队,看来他还真的是对这方面多有忽略啊。

话又说回来了,都选择班师回朝了,这总不可能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了吧。

所以,朱祁镇带出去的那些朝廷重臣,又怎么会死。

……

[本来,班师回朝应该也算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情,虽然就这么回去了,有点像是辛辛苦苦走一趟,结果只是一场闹剧。

但也只是这样了,毕竟终归朱祁镇和王振不用再担惊受怕,朝臣们也得偿所愿,军队也不用经历脑残领导的指挥。这不是皆大欢喜是什么。

但临了临了,王振又开始整幺蛾子了。

他们八月一号到的大同,二号决定继续向北行进,也许经历了什么。

《正统临戎录》中记载:“有也先到边,将大同等处人马杀抢回来,又于八月复领人马犯边,”

李实的《北使录》中也有“直至大同,命平乡伯领军与虏出战,败绩。”

他们三号选择班师回朝,但走哪条路又起了争执。

朝臣们说,“从紫荆关入,行四十里后再东走最好。”

原话是,“谓车驾宜从紫荆关入,可以避虏。鼐、益入奏。既而令下入紫荆,人情大安。行四十里,忽折而东。盖振闻辎重被虏所遮,乃麾军复由故道耳。”

反正好赖话都说尽了,但王振表示,不听不听,王八念经,老子聪明绝顶,都听我的,跟我回老家探亲。]

正统朝。

“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府邸,摔茶杯声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停。

张辅手抚着胸口,给自己顺气,总觉得自己下一秒,就能直接被气昏过去。

虽然天幕没有细说,但他隐隐总有种预感,正统帝御驾亲征这次,他绝对有跟随。

但现在,他听见了什么。

这都是什么事啊。

也不看看那是什么时候,还个回家探亲,探泥马呢探,后面瓦剌军队真就半点不管是吧。

有那么一瞬间,已经一大把年纪的张辅都想哭了,这都什么事啊,永乐帝,这种烂摊子是他能管的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