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349)+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他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我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2019年,他去世后,我国授予他“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0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除此之外,他的头衔还有一大堆,但我们暂时就先介绍到这里了。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拨回1955年,来看看当时的故事吧。]

众人咽了咽口水,只觉得心快提到嗓子眼了,果然,别管什么病,只要是会传染的,就真的是要了大命呢。

可怕,真的是太可怕了。

他们为后世疫苗的成功而欢喜雀跃着。

这种又欢喜,又紧张的感觉,弄得现在他们这些在天幕底下的都七上八下的。

最后汇聚成一句话,“糖丸爷爷”牛逼。

这么厉害的病毒都能给解决了,没让这玩意扩散开来继续为祸人间,不是牛逼是什么。

顺带再夸一句,华夏儿女的血脉果然是一脉相承的,黄帝轩辕的血脉简直是一脉相承。

这么一想,瞬间不那么慌了,还有点小骄傲是怎么回事。

不少人叽叽喳喳讨论着,但却都不约而同的。支起耳朵来,等着天幕的后文。

特殊时代。

专心听着的众人也只觉得提起了一口气,又猛地放松。

“解决就好,解决就好。”妇人的嘴里不断喃喃,心中满是庆幸。

从天幕开始直播时,从海南那期开始,她就完全被后世的生活网住了。

每日只要是闲暇时候,总要偷偷摸摸去听一听、看一看才好。

她只要一想到,那样的好生活她的儿孙们也能过上,就觉得每日生活充满了期待。

从现代农业那期,到现在医学这期,她哪一次不是心惊胆战的,就害怕那些苦难的坎儿没跨过去,心惊肉跳的。

但听着他们一路跨过困难,她也就觉着,对于他们所有人都在期待的新种花来说。

如今的日子、这最大最难的坎儿都已经跨过去了,其他的一定不成问题。

她知道,一定不止她一个人为此暗暗激动着、开心着。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未来的生活真的是太好太好了,让他们觉得能跨过困难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他们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第306章 疫苗的研制

[1951年,顾方舟作为我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老师是苏联脑炎病毒专家列夫科维奇教授。

1955年,历经4年的学习,顾方舟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选择回国。

换句话说,脊髓灰质炎爆发的那一年,正是顾方舟刚刚回国的那一年。

他一回国,就接手了这烫手山芋,且必须要快,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新生儿,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的孩子。

他们要快点确定研究方向,快点做出选择。

在当时,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

死疫苗是比较成熟的路线,也是丑国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方法。

但要打三针,每针几十块钱,过一段时间还要补打第四针。要让中国新生儿都能安全注射疫苗,还需要培养专业的队伍。

最重要的是,以当时的国力并非易事。

而活疫苗的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苏联掌握这项技术,但因为刚刚发明,药效如何、不良反应有多大,都是未知数。

究竟选择哪一条技术路线,没有人能解答。

1958年,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初,顾方舟及另外三名同事只能再次出国,去苏联学习活疫苗技术。

归来后,顾方舟顶住压力,建议当时的卫生部摒弃风险低但是成本高的“灭活疫苗”的模式,采用风险稍高但是成本低的“减毒活疫苗”模式。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也许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呢?

但顾方舟认为,但时间不等人,只有走活疫苗路线,才能消灭我国的脊髓灰质炎。

这并不是不过脑子的选择,而是顾方舟深思熟虑下做出的决定。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他们当时研究疫苗的时候,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顾方舟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

他亲自带人挖洞、建房,在距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昆明西山,顾建立了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他们在山洞中,在只有苏联的老师赠送给他的,苏联美国研制的疫苗原液的情况下,把疫苗包括生产线都建立起来。

没有数据支持,没有专家指导,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摸索。

疫苗研制成功后,就是要临床试验,先从动物身上,到大人的、小孩的,都要试,才能确保疫苗是否安全。]

“不会吧,不能吧,总不可能吧。”虞美人话落后,众人反应了好一阵,才有人喃喃道。

他们觉得自己的猜测太荒谬,也太离谱了,再怎么样也没有人会在自己的身上试药吧。

是,在这期天幕中,好像确实有神医会这么做,但他们不是快没命了,就是可能会没命了。

这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也没什么。

最多是胆子大了点,惊世骇俗了点,震撼世人了点,让他们三观重组了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