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489)+番外
其中,就包括我们之前讲的,被广大人民认可的那些才子,还有我们之前就出场的一些老熟人。
我们先前不是说,宦官们蒙骗了年幼的灵帝,抢夺印、玺、符、节,并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人吗?
陈蕃在当时,已经是个年过八旬的老人了,闻讯后立马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了尚书门后,又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
窦太后的父亲,则因为宦官等人假传诏令,欺骗了当时外出征战刚回,还不了解局势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让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最终窦武被重重围困,自杀收尾。
事实证明,窦武真的是始终站在士人阵营,也就是计划一不小心被发现了而已。
也有一个人,是当时的议郎,名叫巴肃,我们同样理解不了他的脑回路,实在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那些宦官们并没发现他也参与了这件事情,但他眼珠子一转,觉得这不对啊,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算上我呢。
于是,他是自己投县官官衙就案,表示,“没错,虽然你们没查到我,但这计划确实有我一份。”
当时的县官人都傻了,他不是他没有,他不想参与的,并选择解印与巴肃一起逃亡,但巴肃根本不同意,于是被害。
对此,我看不懂,但尊重。
其实我更看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各朝代众人:……
有点理解天幕的心情。
如果这个场景置换一下,换成岳飞与完颜构的博弈,有一在岳飞阵营的本能活,但因为岳飞慷慨赴死,天幕绝对不会这么说,并且会把他从头到尾夸一遍。
因为岳飞本身就是英雄,这是英雄该有的待遇。
但东汉怎么说呢,给他们的感觉就是,谁打赢了,谁就能操控小皇帝,谁打输了,就只能等第二次机会。
这完全就不是一种情况——
主要还是好感度。
但真要说,还真不全是。
主要是东汉的党人,跟虞美人平时所讲的地方世家或是当时活跃的外戚,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虽然在党锢之祸中,他们经常是被捆绑在一起讲的。
但如果真要给党人们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他们是汉后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清流人士的代称。
他们的理念基本是“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
换言之,他们也许大概可能,那些名望还真的不是营销上位,他们是真的有有很努力的以正视听。
这也是虞美人就算嘲讽,也嘲讽的很含蓄的原因。
具体表现为,这都能被发现,你怕不是个卧底。
咳,好吧,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挺歹毒的。
但真要算起来,窦武应该是属于外戚集团?
这很难说是双方混战还是三方混战了。
但怎么说呢,虞美人还是觉得那种看见自己没被抓,就上表自己早被捕,看见自己没没被抓,就自己投案自首这种操作,着实让她有点看不懂。
照她,或是大多数人的想法,那不都得是既然没被发现,那就乖乖窝着,等待下次机会吗?
这怎么还上赶着送呢。
……
丢开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虞美人简单解释了一下三者区别,算是为各方立场浅浅澄清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好,相信大家大致理清楚了各方立场,我们继续往下说。
在当时不单单是士人们遭殃,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跟着一起倒霉。
比如朱震,他是陈蕃的友人,他在收葬了陈蕃的尸体之后,又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
自己却因为这件事情倒了大霉,被人告发。
因此,朱震全家被捕,都受了酷刑。
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还有窦武的尸身,是被他的府掾胡腾收葬的,并为他发丧的,也被禁锢终生。
窦武的孙子名叫窦辅,才二岁,是被胡腾收留并冒认为自己的儿子,又被胡腾与令史张敞一起将他藏匿在零陵,窦辅也得以幸免。]
对于这几段,出于最后的礼貌,落在东汉那个时期人们耳中,都是一团消音。
东汉。
听完解释,刘秀的表情倒是微微松了几分。
东汉在未来会出现的问题,虞美人显然在这期天幕中有所剧透,对于这一点,刘秀自认自己还是能把握住的。
宦官、外戚、党人,三方团体,刘秀并不会盲目信任谁。
作为帝王,他才清楚的知道,即使是因为最纯粹的信念而建立的组织,在最晚两三代以后,组织内必定会有所僵化,他们是否还会那么纯粹,当真是个未知数。
是以,刘秀就算果真对他们有所倾向,也不会将未来的可能全押宝在他身上。
不说他现在这个时候有没有,就说即使是有了,万一到了王朝末年,它就成了另一个宦官或外戚群体呢,这谁又能说准呢。
一个朝代到了末年会这样,一个组织也会如此。
想到天幕剧透过一个个王朝的历史,再想到儒家到了王朝末年变成了啥样,给孔夫子气得……
嗯,理智告诉刘秀,相信谁都不如相信自己。
他不如指望一下玄学,让自己的后代里别出瘪三来得现实。
一个英明帝王,至多筹谋王朝百年,还是在儿孙别那么短命,让外戚和宦官专政的情况下。
他只恨邓绥不是他的后代,未来实在过分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