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575)+番外
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更清楚的明白了,虞美人为什么说“开皇之治”是一个奇迹了。
毕竟一个“开皇之治”的人口数量,是需要唐朝几代人追上的,这种成就,真不是一般皇帝能有的。
他们服了。
所以,李隆基,你何至于此啊。
此时此刻,他们再次跟虞美人感同身受了,李隆基,你之前干得多好,做得多棒,怎就非得弄出个“安史之乱”,打那些不义之战,李隆基,别不是被夺舍了吧,不然何至于此。
痛心疾首.jpg。
……
虞美人也是心痛到fuxi,弄出“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居然能弄出“开元盛世”,真的是邪了门了。
果然小说还需要逻辑呢,现实却不需要。
[可以这样说,只要史书不是那些史官们的梦呓之作,中华上下五千年,“开元盛世”就是李隆基的勋章。
这让我们试图去探寻这么一位皇帝。
我们就发现,这人的少年到青年时光可以说是从政变中长大的,自己更是策划了不少的政变名场面。
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我得承认,他能成为皇帝。并不容易。
在李隆基登基的最初,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这些都是能看得见的问题。
那时的李隆基看见了问题,并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
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特别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最开始,他是看中姚崇的,在渭川见面时,李隆基提出他当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
李隆基一一听了,并且在此后的时间里,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姚崇上任后,与李隆基一起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
在面对严重蝗灾的时候,李隆基更是拿出了他曾祖李世民的魄力,不是说吃蝗虫哈,而是在这件事上并不延误和推诿,大力支持宰相姚崇,让当时十分严重的蝗灾并没有再继续扩大影响,很快就消灭干净,把会大面积饥荒的可能扼杀在摇篮里。
等到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
这时,虽是一代贤相,但却教子无方,其子招权纳贿的姚崇就下台了。
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宋璟为政期间,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跟司马光的小心眼真是天壤之别。
且宋璟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他虽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
但宋璟最后还是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李隆基罢相,当然,更多还是他的性格得罪了太多人,很多人推着他倒霉的原因。]
第510章 盛唐的模样
要说虞美人为什么cue司马光,真相只有一个,司马光夸过宋璟,并且很清楚的说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所以虞美人的意思只有一个,小老弟,学学宋璟啊,理智一点啊,别啥都一刀切。
说实在的,虞美人还真想开一期司马光专场,实在是他有些话说的太好,比如评价岛国人的评价,“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危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这谁看了不得说一句爽快,预言家。
但做出来的事儿真就是狗都摇头,在纸上谈兵上如此通透之人,这世上也是少有(不是贬义),虞美人真是越了解司马光,心情越复杂。
但介于这一期是明君专题,虞美人果断无视了司马光此刻如同吃屎了一样的表情,一本正经继续往下说。
[你们也看到了,最开始的李隆基是一个目光相当明确,行动相当果断的人。
他知道他该用什么人,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并且在用人的时候总能给予最大的支持。
所以,“开元盛世”确实是李隆基的实力,而非全然的运气。
在姚崇、宋璟这两个最出名的罢相后,李隆基又让张嘉贞上位,这人存在感低不是没理由的,因位张嘉贞虽然善于决断,却脾气急躁、刚愎自用,他弟又贪污受贿,所以李隆基很快就把这人蹬了,换文武双全的张说取代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张说应该是最有争议的一位。
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
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
可以说,他所有知名的活动都是大刀阔斧的,募兵制的弊端和恶果我们都知道,但同时我们也清楚知道,在那时候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改变似乎也是势在必行。
但总的来说,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我们从这几位宰相也能看出来,李隆基在开元时期确实是目标清晰明确,行动果决利落,并不拖泥带水。
虽然确实有抉择不准确的时候,却也能及时止损,跟他后面纵容李林甫、杨国忠,并傻逼一样信了“野无遗贤”时的嘴脸,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人。
而这,也只是在用人方面的体现。
开元时期,政治上,李隆基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