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692)+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是以,他们对虞美人提出的“建议”,那是完完全全的支持,快说,大胆说,反正都已经是明君了,那为什么不让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更加英明一点呢,快、点、给、我、冲!

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听故事,明清皇帝就听海上丝绸之路是怎么衰弱的吧。

别问明明虞美人还什么都没说呢,他们怎么就知道了,问就是海禁对海上丝绸之路能有什么好事呢,雍正可是连商人都给限制住了,这你不衰弱谁衰弱。

他们完全了解了。

……

即使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听到后续,虞美人还是要给汪大渊一个收尾的。

所以,她并没有一下子进入到明清话题,而是继续说道。

[在最后的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这本书不长,却记录了汪大渊去过地方的各地特征,风俗。

他们居住在怎样的房屋,靠什么为生,穿什么样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发髻,本地出产什么等等,都讲的特别细致。

这本书有多重要呢,在现代,被评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自1867年以来,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被公认为对世界历史、地理作出伟大贡献。

汪大渊本人也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至于马可·波罗是谁,我就不介绍了。

汪大渊去过很多地方,一路上,他目睹过风格奢华而诡异的佛教寺庙、君王的宫殿前的金象、白象、金孔雀、玉石猿猴。

更是见过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宝贵资源——石油。

他被土著人围攻过,去到过结石病多发的地带。也遇见过利用印度洋冬季风,穿过了风高浪急的马六甲海峡。

一路上,经历了许多九死一生的考验,但汪大渊仍然热爱冒险?

他目睹过当地黑奴贸易繁荣,看见过埃及的尼罗河,他见证了元朝泉州港的极盛,记载了元朝华侨在海外的情况,将海外地理地形、山川、物产和风俗民情记载清楚。

唯一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结局如何。

在今日,我们对他生平的全部记载,好像都可以浓缩成(约1311年-?)。

不过好消息是,他好像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旅行,回到了泉州。]

说到最后,虞美人语气都欢快了不少,最后调侃一下。

[而现在的我们,对他的纪念也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一、立像。

是的,爱他,就给他立一座铜像,然后一定不能忘了为他建一座广场,大家一起热热闹闹。

二、纪念路。

是的没错,爱他,就用他的名字给路命名。

就像我们爱黄道婆,为纪念她起名的先棉祠街,花衣街一样。

为汪大渊,我们也在他的家乡南昌市,以汪大渊的字号命名了一条“焕章路”。

三、命名。

众所众知,中国人的浪漫,就是给你在月球上、在火星上、在小行星,用前人的名字命名。

但汪大渊不同,我们在南沙群岛中,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大渊滩。

你喜欢冒险,我们就用你爱的方式纪念你。

所以,麻烦、一定要,把你的旅行故事多写一点,我们真的很爱。]

各朝代众人:……

有一说一,他们有点酸。

虽然他们对后世的纪念方式早已习惯,但他们还是好羡慕是怎么回事。

他们简直爱死了这种简单粗暴的纪念方式好不好。

后世人要不要这么浪漫。

元朝。

此刻正在准备第二次旅行的汪大渊也看见了天幕,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不是,你这最后一句话说的,什么感动情绪都没有了好不好,虞姑娘你说句实话,你真正惦记的,是不是我的手稿。

但不得不说,此刻的汪大渊是开怀的,他本以为,在自己的人生中,能经历那么多精彩的冒险就已经很有意思了,算是不负此生了。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或者根本就没想过,自己的旅行,能被后世人这样挂念,这样记住。

别说,还真是新鲜啊。

“焕章路,大渊滩。”若后世人喜欢,自己多写一点又何妨。

他也做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岂不精彩。

第618章 明清海上丝路

[好,汪大渊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了,最后我们再说一下明清,这期天幕就能结束了。

明清的情况我们其实都是知道个大概的,他们延续了元朝的海禁政策,除了“郑和下西洋”之外,真的没有更多精彩的突破了。

所以,我们就把这一次的重点,放在郑和这个人身上,怎么样。

郑和,我们的老熟人哈,世称为“三保太监”,但比起太监,我们更关注的,是他“航海家”和“外交家”的身份。

这里我们多讲他一点,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朱棣登基后,受命登上宝船,开启了她七下西洋的旅程。

明永乐年间,郑和前后共7次下西洋,率军2.8万名、船62艘,由江苏刘家港出发,经海路到达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也门、沙特和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等地区。

在这期间,郑和用用携带的金、银、手工业品,交换回珠宝和香料、苏木(药材、贵重红色染料)等奢侈品。

而且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旅行家,冒险家或者商人,他带着朱棣给他的命令,在出海探索的同时,还担负着外交使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