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762)+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一多半人口就这么灭了,那是一点玩笑不开的。

李世民经历过那个时期,能不经常以亡隋为戒嘛,这数据一列上来,简直吓死个人。

李渊啥样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是明君,但明君的很有限,这要不是有玄武门之变那一出接下来的连年天灾,指不定会变成什么样。

二凤登基后,那是反反复复叮咛自我,要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

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

李建成的人,用了。魏征,也忍了。

经济上,也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对吏治的清明更是十分重视,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

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也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达成“天可汗”的成就。

贞观之治,是贞观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都不是凭空来的。

何况当时的天灾一大堆,人祸更是不少,在二凤的努力下,硬生生让大唐在天灾下长出了一个治世来,达成了人口正增长,从二百万户到三百八十多万户到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

如此成就,这么辉煌,说他一句千古一帝,你们说,对不对吧。]

“对!”

“实至名归!”

虞美人不总结还好,一总结,直接让众人都惊讶了,无法反驳。

……

而虞美人还能让他们更无法反驳。

[你们压根不知道,当时天灾有多少。

蝗灾我就不说了,之前就说过了。

除此之外,还有旱灾,贞观元年,贞观五年,贞观十二年。

水灾,还是贞观元年,贞观五年,贞观十二年。

地震,贞观七年,贞观十二年。

可尽管贞观时期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但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兴修水利、建立义仓等,进行有效的事前预防,快速的行动也减轻了自然灾害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第681章 唐太宗历史评价

唐朝。

一句千古一帝,让李世民心绪翻腾,险些落下泪来。

明明天幕之前没少说他是千古一帝,李世民也只是自信的笃定,他觉得自己能是一个明君,因此成为了千古一帝。

但这一次,天幕当着历朝历代所有人的面,把他的所有功绩都摊开来,一样一样的讲出来,最后笃定的说,自己是千古一帝。

后世人知道自己谋朝篡位,杀兄弑弟,但在他的功绩上,却并没有因为他的错误而偏颇。

这对李世民来说,不能说没有,因为身边的人都是如此支持他的。

他也深信自己后世的名声,不说完全好听,但绝对不差。

但这种我知道,跟有后世人亲口说出来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因为蝗灾而自陈己过,自己一登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问二凤有为此短暂怀疑过吗,答案肯定是有的。

可来自后世人的这一句认可,让二凤又瞬间骄傲起来了了。

皇后支持他,孩子欣赏他,臣子们效忠他,后世人认可他,现在历朝历代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千古一帝了,拥有这么多支持,他还伤春悲秋什么,现在,他无敌了。

骄傲.jpg。

……

眼看着二凤灿烂骄傲的样子,虞美人脑子里不合时宜的蹦出一句歌词,“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又瞬间被虞美人自己打散。

嗯,自己什么都没想,没错,就是这样,还是说正事叭。

[最后再说说唐太宗的历史评价吧。

真要说起来,二凤的评价,应该是三位千古一帝里最高的吧,除了个别显眼包之外,几乎是一系列好评。

如果是别人,他说的话我可能还会思考几番,想想也许大概可能……有点道理。

但对于以下几位,我愿意把显眼包放出来,供大家欣赏。

我不说是谁,请看语录。

第一位选手说了两句话,①唐太宗除乱比汤、武,致治及成、康,可谓贤君矣。然夸大而好名,虽听言纳谏,然不若汉文帝之至诚也。人君惟至诚临下,何患治道之不成哉?②朕谓专以至诚为上,太宗英明有余,诚有未至也。

给大家浅浅翻译一下,第一句的意思是唐太宗平定乱世,也确实使国家大治几乎达到成康之世,但他夸大自己的功绩,喜好名声,虽然能听从意见并采纳谏言,但不如汉文帝那样真诚。作为君主,只有真诚地面对臣民,何愁治理之道不能成功呢?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专一以至诚为最重要,太宗虽有英明之处,但在诚信方面还有所欠缺。

啊,你就说欠不欠吧,我听得血压都高了,拳头邦硬。

但我暂时不揭晓这人是谁。

我再有请第二位选手,这位的发言也是两句,①“汉文帝文不胜质,唐太宗质不胜文。”②“太宗之用智,诚不及文帝之性仁也。

这话很好理解吧,不翻译了,说句人话就是,拿二凤跟他偶像进行拉踩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