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直播:虞美人今天还在扎心(77)+番外

作者:壳菜 阅读记录

他们虽不懂后世的计量单位到底是怎么个算法,也不知道后世的一亩地跟他们这个时候一不一样。

但他们还是能听得懂数字的。

亩产几百跟亩产几千,这他们能听差吗,必定不能好嘛。

后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秦朝。

3000斤,对于这个还是以粟为主食,产量还不太高的朝代来说,冲击力确实是有点大了。

嬴政手背在身后,面上是沉稳的样子。

可若是有人敢凑近这位千古一帝的话。

大概会听见祖龙较之以往略有粗重的呼吸,以及被长袖遮掩下有些颤抖的手。

朝臣和公子们就没有祖龙这么内敛了,没忍住发出阵阵惊呼。

原谅他们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这个亩产实在是太震撼了。

就算他大秦的一亩地没有后世那么大,约是后世的三分之一。

但现在的问题是,就算除去三分之二,双季亩产也能达到1000斤。

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后世又是如何做到的。

……

对于这个疑问,虞美人自然也不吝啬给出答案。

[粮食产量能在现代达到快速增长,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而事实上,不单单是现代,古代的粮食能够增产,也离不开这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第67章 红薯土豆,美食多多

[我们先把现代农业放在一边,先讲古代的农业发展。]

虞美人顿了顿,也觉得自己对现代的亩产拉得期待有点太高了,还是解释解释比较好。

[把现代农业的发展放在最后,是因为就算告诉你们了,也要花很长的时间研究,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都有可能。

那不如先告诉大家几年就能起效的方法,你们说是吧。]

各朝代百姓一听,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更何况,他们这不也能一边用着“古代”的,一边学着“现代”的吗。

哦,那没事了。

[讲那些细致的东西之前,我们先讲讲一些远在海外的高产粮食。

也就是我们直接提到的,玉米土豆和红薯。

这三种粮食,是世界公认的产量高,清朝能够实现人口大爆发,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这些高产粮食的。]

虞美人要先讲这个,就是单纯的想着先回馈一下自己这次直播的大老板明成祖朱棣。

虽然《永乐大典》她是一页没看,但这也不耽误她投桃报李。

先讲明朝需要的,准没错了。

明朝。

朱棣自然也察觉到了天幕的友好透题。

也确实,大明对比于其他朝代,确实是处于要啥有啥的封建王朝后期。

就比如说天幕之前讲的四大发明。

他大明都有,并且应用的都非常广泛。

这天幕若是从头讲起,他能听到对他大明有益的内容,也不知道要多久。

不得不说,《永乐大典》真的送对了。

能换得高产粮食的信息,值了。

……

[在说高产粮食之前,我们先上世界地图。]

天幕画面切换,世界地图随之出现在天幕上。

[这是张世界地图,我们位于亚洲东部,而我们今天要注意的是美洲,也就是这片地。]

虞美人指了指西半球的以前大陆。

又单独开辟出一个角落,把三大作物的图片放上去。

[这片地,盛产各种好种植,产量高的农作物。

红薯,也叫地瓜、甘薯、红山药、番薯,原产于美洲中部,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广泛种植,甚至有不少地方把它当做主食。

红耐旱,耐贫瘠,让红薯特别容易养活。

关键它不止容易养活,产量还出乎意料的高。

最重要的是,它还极易保存,只要放在比较阴凉通风的地方,就能存放很久。

除此之外,红薯的根、茎、叶等部位都是可以吃的,优点多多。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大家最关心的一定还是它的产量多少。

大概是能到达四五百斤左右。

当然,这个数是往少了说的,也有可能会更多就是了。

也有人说,清朝番薯产量到了后期能到千斤。

但若是现代,我倒是能给个较为准确的估数,大约五六千斤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红薯这个作物在明朝就已经传入我国了,只是那个时期并没有被推广,只在局部地区被种植而已。

一直到清朝,才发现这个作物的价值。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雍正的摊丁入亩解决了土地问题。

这个非常重要,不过等我们之后讲土地政策的时候,再细讲这个。]

闻言,各朝代帝王兴奋的心情啪的一下,止住了。

天知道他们有多在意土地问题。

特别是我们的二凤陛下。

唐朝。

自从二凤陛下知道大唐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土地兼并。

他就天天发愁。

想着怎么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如今希望就在眼前,二凤陛下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不说照搬,参考一下也是可以的。

而且,红薯这个作物,有一说一,超级心动。

但他大唐的船只想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还是有些困难。

也不知道现在让人研究船只还行不行。

但那可都是钱啊。

二凤陛下敲了敲桌子,沉思。

又想起某个岛国上有那么多金银矿。

他大唐如此贫穷,他李二凤做点劫富济贫的事情不过分吧。

就这么决定了。

秦朝。

祖龙看了,直接放弃。

若只是跨越群山,穿过沙漠,就能得到这个作物,他大秦不是不能尝试看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