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夫人惹不得(1239)
见宋子凌说宋子玉的定亲对象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千户,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却踏实努力,家里人也都是明事理的。
宋子玉起初对那千户不太满意,但如今相处得也算是不错,沈婉倒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沈婉给宋子凌回了信,还让两岁的小子安在信上画了几笔。
陆文钦在江州停留了三天,走的时候还带走了两千罐奶茶,和一些干蘑菇。
干蘑菇分三份,一份给陆家,一份给齐衍,一份给宋子凌。
到收容中心求助的女子越来越多了,大多都是成了亲的女子,她们有的坚持要与自家男人和离,男方不同意,娘家人不支持,都要府衙求青天大老爷断的。
有的,则是在婆家人夫君的保证下决定回去,不过回去前,却得签保证书,白纸黑字的写着,若是再动手, 婆家人就得赔女方十两银子,或者无条件同意女方和离的要求。
按上手印, 这保证书就跟契书一样生效了,拿到衙门去也会按保证书上的判赔银子的。
保证书按上手印后,便保存在收容中心,女方随时可以来拿。
像这种的一般都是不想和离的,来收容中心也是为了吓唬一下婆家人,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敢和离,不敢再磋磨自己。
写保证书这个法子是沈婉提出的,不管是在现代还是这个时代保证书都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的,而且在古代的法律效力更强,也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当然这保证书也不是人人都愿意签的,也有女子的夫君不愿意签保证书,但女子还是要跟着夫君回去的。
像这种于管事都会劝上一劝,但对方却反过来站在自家夫君那一边,怪于管事心肠坏,自己与男人和离了,就想要拆散别的夫妻。
于管事都懵了,她一直后悔没有劝住何云娘,造成她被夫君打死,所以不想再看到有第二个何云娘出现,才会一劝再劝,没想到却被救助的人如此说。
沈婉到收容中心的时候撞见了,看到大受打击的于管事,开解她要学会尊重她人命运。
真有困难走投无路来求助的,她们施以援手,但是若她们要离开,你觉得她们离开不好,劝一下就得了。
若是劝了后她们还是坚持要走,就不要再劝了,尊重对方的选择,也尊重对方的命运。
就算她们离开了, 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也跟她们救助收容中心没有关系,因为这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第1776章 人生不是虚度
收容中心的大厅里,穿着一身烟青色对襟襦裙,绾着单螺的于管事看着面前三十出头的干瘦女人问:“你可想好了?”
女人点了点头,“ 想好了,我家男人给我买了根银簪,还发誓日后再也不打我了,我家孩子也是十多岁的人了,眼瞅着都要成人说亲了,我若是真跟她们爹和离了,她们日后也是不好说亲的。”
这么多年了,孩子他爹还是头一回这么哄她,以前别说是哄她了,还会让她滚。
这次她滚了,在收容中心待了半个月,孩子他爹也终于知道家里没了她操持不行,不过半个月家里就不成样子了,也真担心她要与他和离了,便服软来哄她了。
孩子爹这次真的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她相信,孩子他爹这回是真的知错了要改了。
她心里也放心不下孩子们,所以还是决定回去跟他好好过日子。
“不签保证书?”
女人摸了摸头上的银簪笑着道:“他都当着孩子的面发誓再也不打我了,若是再打,他日后没有孩子给他养老,就不用签保证书了。”
于管事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她道:“行,你回去吧。”
她内心还是想再劝劝的,但是想起县主说过的话,还是选择尊重对方的决定,不再相劝了。
女人走了,于管事便到绣房、织布房、还有教编织的房间看了看。
教编织的是一个腿脚不方便,已经七十多岁的老者,因为无子,把家产都给了侄子,侄子再得到家产后又不赡养他,还变卖家产跑了,无处可去便被村里人送到了收容中心来。
他有编织的好手艺,大到凉席背篓,小到蚂蚱蝴蝶都能编,他也是靠着卖编织的东西才攒下了些家业。
本想把这手艺传给侄子,但是侄子坐不住也没那个耐心,嫌弃做这些东西太费时间,不愿意学。
老者来到了收容中心后,受到了妥帖的照顾,闲来无事就给孩子们编些小玩意儿玩儿。
见收容中心还教来求助的人一技之长, 觉得自己这个编织的手艺若是学到了,也能来挣钱,便向于管事提出了自己也可以教人编织的想法。
于管事见过老者编的精美篮子和帽子,觉得再开一个教编织的班也不错,于是便找了一间大一些房间,让老者教人编织。
去学的女子和孩童还都不少呢。
学刺绣的人是最多的,寻常人家的女子大多都会一些简单的女红,会做衣裳纳鞋底,绣一些粗浅的绣花。
没有绣工好的师父手把手的教,是学不到那高深精巧的绣工的。
而掌握了这些高深精巧绣工,能把一个花样绣得精美栩栩如生的,便是一方帕子都能卖出几百文的高价。
她们以前是没机会学,如今进了收容中心有了机会,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见于管事来了,埋着头在绣架上穿针走线的女子们,都抬起头亲切地唤她于管事。
点着头回以微笑,在绣房里走了一圈儿,见一个人线走错了,还给她指了出来。
她是大家闺秀,虽然最爱读书但是对这女红也是十分精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