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将军夫人惹不得(737)

作者:月荼 阅读记录

赵河说旁边的林子里还发现的打量的马蹄印,于是沈婉和沈铭跟着他进林子。

沈铭说:“那些贼人应该是将马藏在林子里,然后躲在官道两旁的灌木丛里伏击了子凌。”

沈婉点了点头,认同沈铭的说法。沈婉她们来之前,赵河已经让一队人随着马蹄印去寻了。留下的府兵,则是在打斗现场的周围展开搜寻。

地上的血量让沈婉觉得,那些伏击子凌人,并没有要子凌的命。子凌现在虽然身处险境,但应该是还活着的。

沈婉举着火把仔细的瞧着,忽然她在一坨马粪旁,发现了一只耳环。她也不嫌脏,直接将耳环捡起,在草地上蹭了蹭。

耳环是银的,上面有红色的玛瑙石,耳针比较粗,款式比较粗犷,并不像女子佩戴的。

“铭儿,”沈婉忙唤了弟弟。

沈铭走了过来,“你看,”沈婉把耳环给他看,“这是我在地上找到的。”

沈铭仔细瞧了瞧,拧着眉道:“这好像不是我们东宸之物。”

赵河见夫人好像找到什么东西了,便走了过来,一看那耳环便道:“这好像是北域男子带的耳饰。”

闻言,沈铭和沈婉的脸色大变。

“当真?”沈铭问。

赵河又仔细看了看,十分肯定的点着头道:“我以前随将军在北境打仗的时候,见过不少北域兵戴这样的耳饰。听边城的人说,在北域不但女子会穿耳洞,男子也会。”

沈婉:“所以伏击子凌的人是北域人!”北域人抓了子凌想做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他们是想用子凌威胁宋恒这个坐镇北境的大将军。

第961章 事关重大

“咵哒咵哒……”急促的马蹄声响起,轩辕流云瞧见林子里有火把的光亮,便带着仁亲王府的府兵骑着马走了过去。

“子凌找到了吗?”轩辕流云下马便问。

沈婉摇了摇头,将手中的耳环递给轩辕流云看,说:“还没有,只找到了打斗的痕迹和马蹄印,还有这个。”

“耳环?”轩辕流云皱了皱眉,这个耳环是什么线索。

沈铭道:“赵河说,这是北域男子佩戴的耳饰。”

轩辕流云一听,忙冲贴身侍卫道:“你马上拿着我的令牌进宫,就说镇北大将军之子宋恒被北域人抓走了。”

没想到,宋子凌出事儿竟然是北域人的手笔。如今宋子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只发现了打斗的痕迹和对方留下的一些踪迹,那么宋子凌很显然是被北域人抓走了。他们抓走宋子凌是为了做什么,自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关重大,必须立刻禀报皇上。

自从北域与东宸国开战后,东宸便不再允许北域人入境,这些北域人也不知道是如何潜入东宸的?

“是,”侍卫接过令牌翻身上马,调转马头往进城的方向飞驰而去。

乌云闭月,“轰隆”的雷声响起,眼瞅着便要下雨了。

沈婉愁眉紧锁,若是晴天,还可以根据马蹄印追踪北域人的踪迹,可下了雨,雨水可能会把北域人留下的马蹄印冲掉,会加大追踪难度。

轩辕流云带着仁亲王府的人,趁大雨还未来之前,随着马蹄印和宋家府兵留下来的几号去追踪了。

没过多久,哗啦啦的大雨便下了起来。

沈婉被赵河和沈铭劝了回去,下大雨了,她留着也没有什么用,于是沈婉先回了城。

沈铭留了下来,与赵河他们一起继续搜寻。

雨越下越大,火把没法用了,更无法在地上寻找北域人留下来的踪迹。轩辕流云下令,十人一队,分散寻找,若是发现北域的人行踪,先不要暴露,让一个人回来报信,剩下的人继续跟踪。

宫里的轩辕禹听得侍卫禀报后,立即招来了御林军统领,点了两千人,由皇城向外展开地毯式搜寻。并传令各个州府,必须在府城和各个县城设卡,严格盘查进出城的人员,若发现北域人,先抓了再说。传令后,轩辕禹更是召集了宫廷画师,连夜画了宋子凌的画像,加急传给了各州府。

翌日

轩辕流云带着人找了一晚上,都未能找到北域人和被抓的宋子凌。御林军接着找,而他们先回了城。

“夫人,沈大人回来了。”惠儿小声冲坐在炕上的夫人道。夫人是昨日夜里回来的,回来后也没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小少爷睡着后,夫人也没睡,就在炕上坐了一夜。

坐着的沈婉“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往门外走,刚走到门口便和浑身湿透一脸倦色的沈铭撞上了。

“怎么样,可找到了?”沈婉抓着弟弟的手着急地问。

沈铭看着眼下青黑的姐姐,摇了摇头说:“昨日夜里下了一夜的雨,火把灭了,踪迹难寻,我们和御林军找了一夜都没找到。皇上已经下令,调了两千御林军展开搜寻,也传令各州府严格盘查,只要他们还在东宸国,那便插翅难逃。”

沈婉的肩膀垮了下来,过了片刻,又道:“你先去洗个热水澡,换身衣裳吧!若是病了便不好了。惠儿你让人准备些热水,再熬些姜汤。”

“是,”惠儿福了福,叫了冬梅和夏竹去准备热水和姜汤去了。

秋菊看着沈婉安慰道:“夫人不要担心,二少爷吉人自有天相,一定能平安无事的回来的。”

沈婉闭着眼深吸了一口气,喃喃道:“这叫我如何能不担心……”

热水准备好,沈铭在宋子凌房间的隔间儿洗了个澡,换上了宋恒的干净衣裳。

第962章 你满意了

宋子凌被北域人抓走的事儿,虽然并未声张,但是昨天先是宋家的人出城,又是仁亲王府的人出城。接着又是大批的御林军和传令的人出城,这城门开了关,关开了,自然是引起了文武百官和百姓们的注意。大臣们下朝时,向宫里的內侍一打听,便都知道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