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签到种田,我在流放路上当团宠(291)

作者: 金微恬 阅读记录

齐鸿钧一甩袖子,冷哼道:“难道这便是王爷的待客之道?”

近几日他越发觉得不对,之前是因为他身体有恙,因此连着好几天都没出门。

可最近几天他想出去看看,听听锦州百姓对先太子还活着的消息作何感想,结果连赵王府的大门都出不去。

不管他如何,王府侍卫都是同样的说辞。

“我们也是依令行事,还请先生不要为难。”侍卫依旧很恭敬,半点都没有不耐烦。

齐鸿钧对这些油盐不进的人没有半点法子,只能冷哼着回了客院。

伺候他的老仆齐允进屋后忧心道:“老爷,咱们现在如何是好?”

他家老爷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归隐后本已不再涉及任何朝堂之事。

可前些天赵王的人找上门,声称先太子还在世,请老爷写檄文讨伐得位不正的裕丰帝。

他家老爷乃是纯臣,且当年受过皇后娘娘的大恩,听到这样的消息如何能不激动?

当即便应下此事,还跟着赵王府的人来了王府,只因赵王许诺,等他回来,就带他家老爷去见先太子。

然而,檄文交给赵王后,他家老爷生了场病,硬是躺了七八天,然后就发现他们无法走出赵王府了。

“不必惊慌,明日是赵王妃的生辰,王府中来贺礼之人众多,咱们想办法混出去。”齐鸿钧凝神道。

齐允皱眉,“能混出去吗?”

他家老爷须发皆白,这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要想混出去属实不易啊!

齐鸿钧却摆手道:“我自有办法。”

以为他傻吗?赵王此举,已经说明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了。

原本他答应写檄文来王府,是因为赵王这些年的表现,他也相信赵王会带他去见太子。

可这几日他结合赵王军这半年来的所作所为细想,发觉赵王也不过是想借着太子的名头谋私,甚至隐隐有谋夺天下之势!

曾受过先皇后大恩的齐鸿钧怎么可能眼看着赵王如此?当下便决定一定要前往鄂北,找到盛泽,将此事告知,顺便若是能帮上盛泽,那就最好了。

齐鸿钧当晚睡得很晚,一如前几天,没有半点异常。

第二日,赵王府喜气洋洋,锦州无数的达官显贵上门贺喜,下午时分便有许多客人告辞离去。

没人发现,某家女眷的马车中,齐鸿钧和齐允面不改色的端坐其中,光明正大的出了赵王府。

“齐老,妾身只能送您到此,还请您老多珍重。”一名老夫人对着齐鸿钧行礼道。

齐鸿钧虚扶了下,“多谢陈老夫人相助,齐某感激不尽。”

陈老夫人客套了几句,很快就带着家丁回去了。

“老爷,咱们现在去哪?”齐允看着茫茫大江问道。

齐鸿钧捋着胡须坚定道:“自然是去鄂北!”

沈家人现在负责教军屯和鄂北军中抽调出来种地的人种植红薯,每日里忙完自家的活,便急匆匆的赶到军屯,一刻都不敢耽搁。

第509章 尽可能瞒着

沈清浅很清楚红薯对鄂北军的意义,因此,这事是交给家里最稳重的几个人来做的。

吴氏,林氏,梁氏和沈君,外加沈清浅自己。

前期学习耕种的只有几百人,沈清浅他们教起来并不累。

唯一不好的是,军屯的人跟欢喜院那边的流犯一样,都是需要做完自家的事才能来学习。

而且因为梁成下了封口令,这些人只知道沈清浅他们是来教他们种新的粮食的,却不知道红薯的产量等信息。

欢喜院那边如今也只能偷着乐,没人敢将红薯的产量往外说,就连吴老六他们院子也被陆刑长带人敲打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知道红薯具体产量的,只有欢喜院、姜狗蛋等人以及吴老六他们院子的人。

而沈清浅他们这次收上来的红薯,除了各家留了少量当粮食外,其余都被鄂北军收购,用来做种。

一万多斤红薯,按照一亩地耗费一百斤种薯育苗来算,这次收购的红薯能种一百二十亩地以上。

鄂北地处西北方,现在种的又是春薯,用单行垄,红薯的密度不高,沈清浅估计最终应该可以种一百四十亩左右。

若按照这次的亩产三千斤计算,秋收时这些地能收上来四十二万斤红薯!

若十万鄂北将士只吃红薯,每天按一斤算,这些红薯远远不够。

但若是将红薯与其他粗粮掺杂在一起,极限节省的情况下,吃个半年应该没问题。

这还只是一年一季,且只种一百四十亩地的情况,等这一批红薯收上来,扩大种植面积之后,鄂北军的军粮将不再是问题。

在心里一通计算后,沈清浅看着往地里埋种薯的众人,喃喃道:“难怪梁成要让人瞒着红薯的产量”

的确需要尽可能的瞒着,若是让其他势力知道了,明明该是鄂北军的优势,到最后还指不定便宜了谁。

看来她还是没适应这个世界,骨子里依旧带着现代的和平思想,总想着该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不过没事,只要盛泽他们能赢,她相信至少大晋的百姓是不会饿肚子了。

二月初,正是春耕进行时,整个大晋的土地上,百姓们纷纷拿起农具,抓紧将各种粮食种下。

“阿鲁达,为何我们骏族的人就种不好地呢?”

进京的必经之路上,戎绍敏看着四周勤勤恳恳种地的百姓,打马飞奔的速度慢了下来,眼里满是不解。

骏族原本也是游牧民族,但山川大地沧海桑田,地形地貌在百年前发生过一次变化,让他们不得不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