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种田,我在流放路上当团宠(341)
这话乍一听没什么,仔细一想却哪哪都不对劲。
沈清浅心知肚明,只当没听懂,脸上是松了口气的表情,“林三姑娘能理解就好。”
本来还以为林家人识趣,此时再看却有些一言难尽。
招工结束后的下午,沈清浅又请沈善陪她去了一次上杨村。
“三公子,六姑娘,你们这是?哎呀,有啥事让人送个信,我过去找你们便是。”许村长一边将人往家里领,一边道。
沈善喊住他,“许村长,您带我们去地里看看,六妹妹有事要跟您说。”
许村长先是一愣,随即立刻明白过来,沈清浅这是要帮他们上杨村啊!
“好好好,那咱们现在就过去,六姑娘您想去哪里看?”许村长难掩激动的盯着沈清浅。
“就朝村尾那边走走吧,我确认一下你们村子周边的土质。”沈清浅弯唇浅笑。
许村长口中连连道好,赶紧领着两人往村尾去。
之前来的时候,沈清浅坐在骡子车上,只大致看了下上杨村周围的土质,今天过来是确认这里种植棉花是不是最合适的。
当然,就算土质不是那么合适,上杨村的人靠种棉花也是能致富的,不过今年她手里的棉籽有限,可不敢用在产量低的地方。
三个人去了村尾,又围着上杨村走了一圈,沈清浅心里有了底。
还没等去家里,许村长就忍不住问道:“六姑娘,咋样啊?”
“你们村子很适合种棉花,明天我就”沈清浅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许村长打断了。
“棉花?那是什么?”许村长有点茫然。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棉花是陌生物种,许村长的反应也很正常。
沈清浅出来时特地带了一小块棉花织的布,和去年她给沈哲做的夹棉手套,听到他这样问,便拿出来递过去,“您看看,这些都是棉花做的。”
许村长接过一看,顿时更激动了,“这这东西能织布?还能做棉衣棉被吗?”
大晋可没有棉被这一说法,是他根据棉花随口说的。
“是,”沈清浅笑吟吟的点头,“鄂北冬天太冷,若是有了棉衣和棉被,冬天里能少死很多人。”
“这可真是太好了!”许村长将棉布和沈哲的手套捂在怀里,望着天空喜极而泣,“老祖宗,您们看见了吗?咱们村子又要做回大伙儿的老本行了!”
他这话说得沈善和沈清浅都是一头雾水,沈善问道:“敢问许村长,你们从前是做”
许村长的声音有点哽咽,“织布,我们不是鄂北人,老家在江州,世世代代都是织布为生,但五十年前的那次地龙翻身你们应该也有耳闻吧?总之,我们是五十年前来到鄂北的。”
这其中还有些官司,他便不告诉沈家兄妹了。
沈清浅有点明白他为何激动,又为何整个上杨村会这么穷了。
第596章 又多一条致富路
此时大晋的布匹行业还处在种桑养蚕为基础的时代,而许村长他们祖上应该是桑农和织布业合二为一的村子。
江州盛产布匹,那边的气候和土质也适合种植桑树,适合蚕宝宝生长,但鄂北不同。
鄂北地处大晋的西北地区,气候和土质都不适合桑树和蚕类生长,以至于许村长他们祖上过来以后直接抓瞎,很艰难才在鄂北落脚。
如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去江州呢?这就要说到五十年前那次大地震了。
沈清浅从原身的记忆中找出来一点信息,具体还不清楚,但仅有的那点记忆都是有关江州当时有多惨。
那场地震直接毁了三分之二个江州,无数人往邻近州府搬迁,直到现在都没恢复往昔繁荣。
而习惯了种桑养蚕为生的人,猛地到了鄂北这个荒芜之地,再加上当时他们身上有官司,盘缠也没了,只能在这里安顿下来。
再之后如何,沈清浅就不知道了。
“三公子,六姑娘,我们我们真的能种这个棉花吗?”许村长期盼的看着两人。
沈清浅从思绪中回神,点头道:“当然可以,不过鄂北军要收棉花,到时候你们种的棉花只能留一小部分。”
但这只是暂时的,等到种植棉花的面积不断扩大,后面可能就不需要许村长他们的棉花了,那时候他们就能继续祖上的事业。
想到这里,沈清浅忽地想起系统给的图纸中,好像还有类似珍妮织布机的东西,那这不巧了嘛,鄂北又多一条致富路。
鄂北是盛产矿产的地方,不然鄂北军也不可能坚守了这么多年,但其他物资就比较匮乏了,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州府引进的,每年都由官府出面购买大宗日常所需,比如盐。
很让人无语的是,盛产矿产的鄂北竟然没有盐矿,鄂北的盐都是从隔壁郴州运过来的。
“没事没事,只要能让我们继续织布,再等等也没关系。”许村长欢喜道。
如果再不让他们做回老本行,许多技艺都要断传承了。
沈清浅沉吟片刻对他道:“其实你们也可以从其他种了棉花的人家收购,这样最快今年你们就能开始织布。”
“好好好,那到时候还请六姑娘不吝告知都有哪里种了棉花,我们好找上门挨家挨户的问。”许村长拍着手,脑子里飞快的思索着。
沈清浅自然应承下来。
事情说定,她和沈善赶车回欢喜院。
走到岔路口时,远远就看到三个熟悉的身影。
沈善主动停下骡子车,朝他们挥手招呼,“成三哥,成云,单公子。”
既然遇上了,几人当然是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