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老太太(115)
石梅抱着贾琮,牵着贾琏。贾敏牵着贾珠元春,浩浩荡荡一路回去了荣庆堂。
一时到了荣庆堂,孩子们撒欢的玩去了。
贾珠贾琏玩投壶。
贾琮则趴在地上弹珠子。
元春在地毯上蹦格子。
石梅这才想起来,她为了安抚贾敏,吩咐把孩子都送回荣禧堂了。
因怕贾敏不舒服,怕吵闹,让孩子们回去跟母亲三日再回来。
石梅按按太阳穴,难道她记错了?
她灵魂今年也才三十九,贾母的躯壳也才四十五,难道脑子就糊涂了,记忆衰退了?
石梅有些惆怅,莫非是夺舍后遗症?
她又仔细想了想,的确是吩咐过了。遂问身边的赖嬷嬷:“赖嬷嬷,我记得今日午餐后,我已经放了孩子们回家去了,怎么又来了?”
赖嬷嬷笑道:“太太的确吩咐过,我们也按照吩咐送了几位小主子回去了。只是晚餐过后,小主子们自己又跑回来了。”
石梅自以为了解孩子们,没有那个孩子不眷恋母亲。
然而,却没想到这里不是住宿学校。石梅并非老国公夫人,故意隔绝他们母子。
孩子们几乎每日都能见着母亲,自然也就没那么想念了。
相比母亲的严苛,孩子们更喜欢会做美食,会讲故事,还讲道理的祖母!
贾珠回去就会被母亲耳提面命 ,无休无止的背书,背得好了,会被要求;下次必须更好.
背的不好,就会被埋怨斥责甚是罚跪。
即便贾珠不眠不休,母亲似乎也不满意,总是埋怨他没有学得的更好,让父亲不高兴。
闹得贾珠无所适从,一回家就紧张。
只有到了荣庆堂,贾珠才会感觉到轻松自由。
贾琏不想回去,却是因为母亲十分忙碌,回家去也是跟着奶娘。家里虽然也能投壶,但是,在荣庆堂可以跟姑姑哥哥一起玩儿,多热闹啊。
贾琮也是爱热闹的性子,他要跟着哥哥姐姐。
哥哥姐姐都回来了,他干什么不回来。
且家里母亲不许弹珠子。
母亲总是担心他会吞吃珠子。
家里的珠子都是铁核桃珠子,那么大的个儿,谁会吃那个?
祖母这里多少点心果子吃啊!
他又不是傻子呢,偏吃核桃珠子!
元春却是不排斥她母亲,虽然她母亲讲的故事有些俗套,不是英雄救美,就是娘娘救皇帝。
但是,母亲对她十分温柔。
不像对哥哥那样凶恶,动辄训斥。
但是,元春还是觉得祖母这里更好玩。
祖母会说许多新奇的故事:住在矮人家里的白雪公主,住在海里的海龙王的女儿。
住在花果山的猴子。
住在月亮上的小兔子。
代父从军的花木兰。
挂帅出征的穆桂英。
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那么鲜活迷人,让元春喜欢的不得了。
小孩子是谁对她好,她就对谁好。
孙子们偏爱自己,石梅心里还是很得意:“告诉你们两位奶奶一声!”
回头却说梅这里忙完了大祥祭祀,三月十一,再次前往农庄视察番薯试验田。
这般时间已经到了番薯扦插的关键时刻。
再过三五天,就该进行第一次扦插了。
石梅的心情很激动。
贾玫早早的等候在村口。
荣府的车架一露面,贾玫就兴奋的跑上搭手,迎接石梅下车:“侄儿猜到婶娘今日会来,一早就等着了。”
石梅看眼贾玫:“这么高兴,敢是番薯苗长势不错?”
贾玫颔首道:“黑土地的番薯苗已经有了一尺二寸,番薯发芽最高七株。最少的也发芽三根。
沙土地黄土地也是如此。
这说明发芽率跟土质无关。
沙土地的番薯苗也有了一尺长短,再过三五日,必定能够一株二苗。黄土地也有七寸了,单株单苗不成问题。
不知婶娘是什么意思,还是按照原计划,三种土质一起栽种吗?”
石梅颔首:“这是自然,黄土地的种苗,除非低于四寸者缓一缓,其余一律移栽。我就是要不同土地的种植经验。你想啊,大月朝这么大,不同省份的土质,怎么能一样呢?不过我想,无外乎就是这三种吧!”
贾玫十分惊讶:“婶娘的意思,预备向整个王朝推广番薯?”
石梅颔首:“要看产量,只要沙土地亩产达到五百斤,生荒地三百斤以上,您想想,那是什么样的局面?”
贾玫整个人有些懵:什么局面?他不曾想过那些事!
石梅笑道:“好好干,到时候,最少也能混个乡老,说不得就能去户部做个司务也不定。”
户部尚书别名大司农,掌管漕粮田赋。教民稼穑是户部的职责。
司务是从九品。
贾玫这种非科举出身,却有特殊贡献者,陛下可以亲简赐封。
贾政的五品就是恩荫赐封。
若是贾玫帮忙种植番薯有功,将来由荣府保举,赏赐一个七品以下的官位未必不能。
番薯一旦种植成功,可解决数万万百姓吃饭的问题,功劳可不小。
贾玫闻言愣了愣,思绪飞转之间,已经明白石梅在说什么。
贾玫激动万分,从食不果腹到人上人,可谓天堑!
民以食为天,有粮食就能天下太平!
这时莫大的功勋!
贾玫一揖到底:“全仗婶娘提拔,贾玫没齿难忘。”
石梅笑着虚扶一把:“好好干,干好了,一切皆有可能!”
贾玫颤声应道:“婶娘安心,侄儿必定全力以赴!”
石梅道:“好,哪一日扦插,告诉我,我要亲自参加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