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贾琏(205)
然后,贾琏具体的谈及兵部与户部的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皇上在任用户部兵部主官之时,必须挑选有才能有魄力有公心的官员担任。
只有德才兼备的官员出任户部,才能够最大限度调集天下财富,满足前方钱粮军需。
同样也只有德才兼备官员出任兵部,才能挑选出真正忠臣良将,合理调配天下兵马。
户部粮草充裕,兵部合理调配兵将,只有这样,前线的将帅才能谋略有方,指挥若定。
兵士们才能轻装上阵,心无旁骛,一心杀敌。
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贾琏强调,战争的胜利,将帅与朝堂的作用五五分成,只要朝廷有源源不绝的粮草支援,前线将帅们才能从容用兵,进退有度。
贾琏最后言道,他以为战争失利,并不是将帅一方之责。
朝廷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战胜了,满朝共进。
战败了,却要将帅独自承担战败的后果。
这不公平,这样会寒了忠臣志士之心。
抄家灭族这些字眼太敏感,贾琏没敢写上去。
这个时候,身为考官之一的忠顺王便跳了出来,挑剔说,贾琏这样为败将鸣冤,居心不良。
如今北疆海疆不太平,正该将帅用命。
贾琏却未开战先言败,虽然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居心叵测之人,朝廷不能录用。
同为主考官的熙郡王却认为贾琏言知有理,可圈可点。
最后争论不下,英亲王提议,给贾琏一个当庭申辩的机会,说得通就录取,说不通,就罢黜。
一时,贾琏奉旨金殿辩论。
贾琏听清楚忠顺王之论调,微微一笑,开始自己的辩白。
贾琏知道对于忠顺王来说,等闲之人拿不住他,故而,贾琏列举了开国皇帝的例子。
当初,本朝开国的高祖皇帝因为异族入侵,朝廷暗弱无能,赔款割地,一味退让,最后连京都也丢了,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高祖时任太原节度使,不得已与其他七位节度使合议起兵,共同驱逐鞑子。
高祖在太原起兵,一路势如破竹,追逐鞑子至燕山,结果,说好的粮草没有踪影,原本的后援部队畏战叛逃,导致整个义军被被困。
当时将帅伤亡惨重,粮草断绝,高祖带着剩余的兵将杀马充饥,渴饮马尿,无数次打退敌人的围困,最终冲出了敌军包围,回到太原整修,厉兵秣马。
最后,高祖经过十年的积蓄,终于粮草充盈,这时,高祖独擎大旗,登高一呼,举国响应,经过十年鏖战,这才定鼎中原。
贾琏言道:“倘若以成败论英雄,一次战败就将人打入死地,焉有今日太平盛世,万里江山?”
乾元帝听着听着嘴角翘起了,熙郡王则挑起眉毛。
忠顺王则越听脸色越沉,他没想到这个贾琏这么难对付,他举谁做例子不好,非要拉扯当朝太,祖。
忠顺王敢说自己祖父的不是吗?
他显然不敢。
熙郡王笑问:“贾琏之言,忠顺王以为然否?”
忠顺王面色憋成猪肝色,却是拱手回道:“高祖真乃千锤百炼之英雄!”
只是对于状元点谁,皇上与几位考官又起争执。
忠顺王虽然认输,却极力推荐一位姓顾的举子,言称他的文章四平八稳,不卑不亢,正适合作为文坛领袖。
东平王不偏不倚,忠义郡王当然替忠顺王摇旗呐喊助威。剩下熙郡王一个人力挺贾琏,很是苍白。
虽然状元由皇帝定夺,只是如今并非太平盛世,皇帝虽然厌恶忠顺王,也不能公开支持贾琏,开罪宗亲。
贾琏这一下子不仅状元做不成,榜眼探花也没份。
忠顺王总是能找出更合适之人顶替贾琏。
最后,皇帝将贾琏点为传胪,二甲头名。
忠顺王又要说话,熙郡王道:“皇上三次提议,忠顺王再三反对,难道你还要再四不成?不如我们这些考官都辞职不干了,这场殿试的名次由忠顺王爷一个人定夺就是。”
忠顺王忙着请罪:“微臣不过是忠于王事,这才畅所欲言,岂有自专之意,请皇上明察。”
乾元帝于是朱笔一勾,最后定论:“那就这样吧,后面一百九十六名,你们帮着排排顺序,都赐进士出身,余下二百名都赐同进士。”
众人都道:“谨遵圣命!”
忠顺王再次出列奏道:“按律,贾琏既然进士及第,再不能在宫中当差,皇上应该罢黜他御前侍卫的职衔,重新安排他的差事。”
乾元帝颔首:“王兄言之有理,熙郡王,你即刻安排贾琏停止轮值,这些日子先回家待着吧。等他们参加庶吉士考试之后,再行安排。”
忠顺王得意一笑,明日自由明日的论调,反正他会一直搅和下去。
翌日,荣国府大开中门,迎来了红彤彤的喜报:金陵府贾琏贾大人高中传胪,第四名,进士及第。
阖府大喜。
这一回,贾赦终于如愿,唱起大戏,摆起了流水席。
贾琏与凤姐又出银子在天齐庙施粥一个月。
贾母贾赦也各自出银施粥一个月。
京都之中凡是中了进士的人家,都在天齐庙施粥。
据说,这一段日子,天齐庙的乞丐都长得白白胖胖。
很多小子因为形象改变而找到了糊口的差事,他们感念贾府的恩德,相约一起来到贾府门前磕头谢恩呢。
贾琏则从这一日开始接到侍卫处通知,暂停御前侍卫差事,等候分配新的差事。新差事什么时候分配,通知上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