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贾琏(476)
因此,贾琏外放闽浙总督的消息一出,各色人等齐齐登门。
这日傍晚开始。贾府的拜贴贺贴络绎不绝,也有亲自登门者,比如冯紫英卫若兰。还有他老丈人王子胜,张家表兄都亲自上门道贺。就连元春也回家荐人来了,却是来给他们家老太太娘家侄孙子说情。
还有六部中跟贾琏有些关系或者有些交集的,一个个笑容满面前来恭贺,似乎贾琏是他们家亲戚子侄一般。本家的族人更别提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往荣府跑,生怕落后被别人沾了便宜。
贾琏却是需要人手,身为总督要督导两省军政钱粮,他就是生出十双手也是忙不过来。但是,贾琏需要人才不是奴才,这涉及到他到海疆能不能够干出一番作为。所以家族的子侄,除了贾芸,贾琏一个也不会要。
对此招收幕府的事情,贾琏自有成算。
接到正是任命之前,贾琏转成拜访了林姑父,临时抱佛脚向林姑父请教政务。其实,就是向林姑父要人来了,当初,林姑父能够在江南站住脚跟,理清那些弯弯绕绕,离不开幕府的帮助。
想要做好地方官,光凭自己一个杠杆司令是不行的,这就需要需要人才-师爷。
林姑父手下却有两名能干的主簿师爷,是林姑父的当年在江南时节救助的两名蒙冤落难举子,如今夜晚无心仕途,如今帮着林姑父做书吏。
贾琏把话说了,希望林姑父割爱。
林姑父却道:“我跟他们从前是主幕关系,如今却是半师半友,所以,我不能替他们做主。不过我可以替你引荐,能不能打动他们,看你自己。”
贾琏再三央求,林姑父却道:“轻扭的瓜不甜,我若是命令他们,他们肯定会给我面子,但是,你能保证他们替你实心办事?”
贾琏只得硬着头皮点头:“请姑父替侄儿引荐!”
“等着!”林如海去到后院,照着两位幕僚笑道:“你们在我这里消闲的也够了,该出去活动活动腿脚了。”
两名师爷起身冲着林姑父叫声东翁,却再不往下答话,自顾下棋。
林姑父笑道:“我上一次告诉过你们,曾经有一个侄子救过我的命,今日来请你们就是此人!”
其中一人姓蒋,他抬头问道:“莫不是荣府那一位?”
林姑父点头:“正是他!”
两人顿时停住了棋局。
绍兴出师爷,这两人都是绍兴人。当初江南出现大的舞弊案件,他们牵涉其中,革除功名,又被真正的主犯收买证人指认他们为首犯,下狱问斩。
林姑父那时初到江南,听到犯人刑场喊冤,觉得事有蹊跷,据理力争,他们两人险死还生,后来,刑部复查,查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替他们洗清了冤枉。可是,他们也因为以下犯上告到了当时的学正,而被罢黜了举人的资格。
所以,他们虽有举人之才,却无举人之名。
虽然,跟着贾琏回家乡做官,也算是衣锦返乡,可以找回当初的失落。
不过,他二人自视甚高,一般人等不乐意伺候,虽然贾琏其人他们听说过,据说很不错,却是不知道到底如何,不免面上带些踌躇之色。
林姑父十分了解二人的心性,笑道:“我已经与我那侄儿说了,我只负责替他引荐你们,至于你们乐意不乐意,还看你们自己的意思,所以,你们不要有顾忌。”
闻听这话,二人整齐划一躬身作揖:“知我者,大人也!”
一时,贾琏被迎进门来。贾琏看见二人陪坐上首,心知这就是那两个幕僚,因此,贾琏躬身行礼先给林姑父请安,再冲着两人拱手:“二位先生好,小可这里有礼了。”
两人见贾琏身居高位却文质彬彬,礼仪谦谦,不免心中已经肯了一半。
二人交换眼色,一起起身回礼:“不敢,大人多礼了。”
贾琏笑道:“两位是前辈,又与林姑父是朋友,小可礼当尊敬!”
蒋师爷笑道:“林大人已经说明了大人的来意,不才却想问一问大人,大人想如何说服我等二人?别说钱财,林大人不小气,我们不差钱!”
贾琏笑道:“小可有三理由,自认可以打动先生。”
蒋师爷拱手:“愿闻其详!”
贾琏言道:“其一,据我所知,二位先生是闽浙人,俗话说千里做官,衣锦返乡。二位先生恐怕也是日思夜想,梦寐桑梓,先生不会否认吧?”
蒋师爷颔首。
贾琏又道:“先生当初离家却被冤枉入狱,故乡之人恐怕对二位先生的清白尚存疑惑,二位先生也不愿意提起当初自揭伤疤,这应该也是二位先生这么多年不愿意回去的缘故。再者,若是二位先生自行回去,只怕说干口舌,也不会有多少人认为你们是真正清白,先生们若是跟随小可一起返乡做官,何须晓晓舌辩?”
二人闻听此言,甚是动容。
能够得到闽浙总督聘为幕僚,岂能不清白?
贾琏一见二人的反应,信心大增:“其三,二位先生跟随小可,辅助小可,那么,闽浙地面至少可以少出现,或者不出现像是先生这般被冤枉之人。”
这时候,那位严先生也站起身来,面上的神情食欲哭似泣,眼圈有些湿润。
贾琏见状心下大喜,躬身一礼:“二位先生,以为然否?”
二人齐齐躬身作揖:“拜见东翁!”
贾琏早先从昌平挑选出来亲卫,这一次去海疆到有一半人立了功勋,如今身有爵位。他们是皇帝的御林军,不是贾琏的私兵,这一次再不能跟随贾琏,也不适合再做贾琏的亲卫。